云霞育儿网

1050年,宋朝闹饥荒,范仲淹却说:“米价要再涨一涨!” 这句话刚传出去,杭州

1050年,宋朝闹饥荒,范仲淹却说:“米价要再涨一涨!”

这句话刚传出去,杭州城炸了锅。百姓骂声一片,官员弹劾奏章雪片般飞向京城。

谁也想不通,粮价已经飙到一斗120文钱,路边饿殍成堆,这位刚被贬到杭州的知府范仲淹,非但不压价,竟还公开把官价抬到180文,硬生生再涨五成!

可半年后,杭州成了两浙唯一没流民的地方,百姓抹着泪喊:“范仲淹是救命的青天!”

1. 粮价越涨,饭碗越稳 别人救灾忙着开仓放粮,范仲淹反手把米价推向新高。

他派人沿运河张贴告示,大张旗鼓宣传:“杭州粮价180文!现钱结算!”

外地粮商一见暴利,昼夜不停运粮入杭。

短短几月,运河粮船挤得水泄不通。等市场堆满粮食,粮商争相降价甩卖,米价竟跌回120文。

原来,他早看透人性:强压粮价只会逼商人囤粮惜售,而高价才是吸引四方粮食的“鱼饵”。

饥荒最怕流民成乱,范仲淹却把灾民变工匠:官府修粮仓、寺庙建佛堂,连破旧官衙都翻新。

每天上千人扛着工具上工,领到现钱就去买粮。

“以工代赈”的精妙在于:富人出钱修庙(当时寺庙富得流油),官府只出政策;灾民靠力气吃饭,既保住尊严,又稳住社会秩序。

最招骂的还在后头!大灾当前,范仲淹自己跑到西湖宴饮,还砸钱办龙舟赛。

富商们一看父母官带头,纷纷效仿游湖炫富。

谁想这一“玩”,竟玩出奇迹:船夫、小吃摊、茶馆、客栈全忙疯了,连卖草鞋的都赚到买米钱。

三个月赛事,杭州税收反超丰年!这哪是玩乐?分明是用富人的钱,给穷人造饭碗。

范仲淹敢这么干,因他骨子里刻着两字:敢扛。

他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改名朱说。寄居寺庙苦读时,把粥分成四块,早晚配咸菜果腹。

同学问他:“书院有肉,何必自苦?”他答:“由奢入俭难,怕丢了志气。”后来宋真宗驾临应天府,万人空巷围观,唯他埋头读书:“迟早堂堂正正见天子!”

当官越“小”,越敢拼命。

早年在泰州管盐仓,见海堤溃烂淹死百姓,他越级上书请修堤坝。

同僚吓坏:“你芝麻官管这事?”他硬是扛住压力修成“范公堤”,救下十万农户。

庆历新政失败被贬杭州,61岁的他早不在乎乌纱帽:“救灾只看苍生,管什么规矩!”

当年弹劾范仲淹的奏章骂他“劳民伤财”“嬉游误国”,连宋仁宗都亲自质问。

他上书直陈:“宴游兴造,只为撬动富人的钱,养活贫民!”半年后杭州粮足民安,朝廷默默把他的“荒政三策”写进赈灾条例。

今人再品,方知他多超前: 粮价杠杆比西方经济学早八百年,精准调控供需; 以工代赈暗合凯恩斯主义,政府投资拉动就业; 龙舟经济更是古代版“消费刺激”,靠信心盘活市场。

百姓为何哭喊“好官”?

因为范仲淹的“反常识”,背后是把命押给百姓的担当。

别人救灾发粮,只解一时饥;他却用经济规律造出血脉,让杭州从灾荒绝地变成商贸热土。

当百姓从骂声变成泪眼,当粮商高价涌入又被迫降价,当龙舟赛的鼓声盖过饥肠辘辘,他赌上官帽的一局棋,赢得满城生机。

饥荒中饿殍枕藉的是两浙,唯独杭州“晏然无流徙”; 青史中弹劾如潮的是庸官,百姓心里“文正公”三字重过千金。 何为好官?不是不犯错,而是敢为苍生撞破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