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白绫,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

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白绫,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尽杀绝,把我流放到巴州再杀我?汉朝的吕后也不及她狠毒!”说完,大臣丘神勣把白绫摆在他面前。

公元684年,在寒冷的巴州,被废黜的太子李贤接到了母亲武则天派使者送来的“御赐之物”。

看着那杯酒,53岁的李贤双手颤抖。

他抬头望天,悲愤长叹:“我们一家人已被贬到这苦寒之地,母后为何还是不肯给我一条生路!”

言毕,他饮尽杯中酒,倒地身亡。

这位曾经的储君,死时连件像样的御寒衣物都没有。

他的一生,是权力斗争下母子亲情被彻底撕裂的悲剧。

李贤的起点光芒万丈。

他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次子,自幼聪慧过人。

八岁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重贤德轻美色)时,便能立刻领悟深意,令父亲唐高宗赞叹。

十二岁时,他召集学者为《后汉书》作注,这在唐代是培养政治羽翼、积累声望的重要途径。

武则天本人就曾通过“北门学士”培养班底。

李贤主持的《后汉书注》完成后,高宗大喜,赏赐丝绸三万段。

李贤的才华起初并未直接威胁武则天。

因为在他之上,还有嫡长子、太子李弘。

高宗体弱多病,很早就让李弘参与政务。

不幸的是,李弘自幼体弱,患有严重的“痨瘵”(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

公元675年,李弘随父母巡幸洛阳时突然病逝,年仅24岁。

关于李弘之死,《旧唐书》记载为病逝,但当时及后世一直流传武则天为扫除权力障碍而毒杀亲子的说法。

无论真相如何,李弘的死彻底改变了李贤的命运。

太子之位空缺,高宗身体每况愈下,册立新储君迫在眉睫。

才华出众、年富力强的李贤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但对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而言,李贤远比体弱的兄长更具威胁。

他聪慧有抱负,难控制,且身体康健。

当高宗给予李贤监国理政的机会时,李贤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朝野呈现欣欣向荣之象。

高宗大喜重赏。但武则天冷眼旁观儿子接受群臣朝拜,心中充满嫉妒和不安。

她感到这个儿子羽翼渐丰,难以驾驭,对自己未来掌控最高权力构成巨大障碍。

为敲打李贤,武则天派心腹北门学士送去两本书。

《少阳正范》(教导如何做好太子)和《孝子传》(教导如何做好儿子)。

这是在含蓄指责李贤既非合格太子,也非孝顺儿子,暗示他需反省。

专注于国事的李贤对此不屑一顾,随手将书扔在一旁。

武则天见软的不行,决心清除障碍。

不久,她宠信的道士明崇俨在洛阳遇刺身亡。

武则天抓住机会,下令搜查太子东宫。

结果,在太子宫马坊中搜出数百领甲胄。

在唐代,太子私藏如此数量甲胄是严重违制,被视为谋反铁证。

武则天立刻向病榻上的高宗告发。

尽管高宗一度犹豫,但在武则天强大政治压力和“证据”面前,最终下诏废黜李贤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流放至遥远的巴州。

即便李贤已被贬至偏远之地,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武则天依然没有放过他。

公元684年,高宗去世,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最高权力。

不久,徐敬业等人在扬州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名起兵反武。

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它刺激了武则天敏感的神经。

她担心流落在外的李贤会被反对势力利用,成为反武旗帜。

为防止任何可能威胁,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派出使者前往巴州,赐予李贤毒酒一杯,终结了亲生儿子的性命。

李贤死时年仅29岁(一说31岁),结束了他从巅峰跌落谷底、最终被生母终结的悲剧人生。

李贤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与母亲武则天之间不可调和的权力冲突。

在至高皇权面前,母子亲情脆弱不堪。武则天为追求和巩固权力,不惜牺牲亲子。

而李贤的才华、抱负和相对独立的个性,恰恰成为武则天掌权道路上的障碍。

他的命运,是封建宫廷权力斗争残酷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