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就这样公开了?央视曝光歼-35生产线,推测年产150架都不是问题?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别忘了点击关注哦!这样你不仅能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收获更多不同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这次央视的报道引起了不少热议,表面上看似是介绍歼-15T战机的生产线,但镜头一转,背景里却意外露出几架绿色涂装的歼-35。这一幕令人忍不住想,假如它们真的出现在同一个车间里,出于保密要求,应该会严密打上马赛克处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央视甚至连马赛克都懒得打,明显透露出一种“低调秀一波”的意味,似乎是在悄悄告诉大家——歼-35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公开展示的程度,连凡尔赛的味道都带点儿。

这不仅仅是战机的展示问题,展示战机本身与公开生产线是两个层次的事情。尽管去年珠海航展上,歼-35的空军版本(歼-35A)曾经亮相过,海军版歼-35也有过一些非正式的曝光,但大家还是将其预期会在今年的93周年抗战阅兵上正式亮相,作为我国第二款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可央视这一波操作简直是“力压”所有预期,直接大方地展示了歼-35的生产线,几乎把“机密”都摆到了台面上,看来这款战机已经从“保密的战略武器”转变为量产在即的成熟产品了。这种公开展示让西方国家的分析家也开始担心,如果歼-35的生产线能够这么公开,那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六代机也已经悄然进入了小规模生产阶段呢?

回顾歼-35的前身FC-31,早期它被视为一款带有浓厚“外贸试验品”色彩的战斗机,不仅技术参数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而且外界对于它的能力和潜力也充满了各种猜测。但现在,央视毫不遮掩地展示了歼-35的生产线,并且画面中至少可以看到4到5架正在组装中的歼-35战机,预示着这款战机的产量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甚至有可能已经接近大规模量产。

从外媒的推测来看,歼-35的初期年产量或许只有10到12架,主要用于测试和优化。但从央视曝光的画面来看,沈飞的生产线显然已经跨过了这一阶段,正迈向小批量乃至大规模生产的节奏。毕竟以我国官方媒体一贯稳健的风格来看,若不是对歼-35的成熟度充满信心,绝对不会如此大方地展示生产线。那么,若将其与美国F-35的生产速度做对比,其年产量达到150架,未来歼-35年产突破50甚至100架也并非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歼-35并非只是一个“巨型战机”。它的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5吨,采用隐身设计,并且飞行速度可达到2.2马赫,具备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让人更为惊讶的是,沈飞的生产线能够像组装智能手机一样高效、灵活。这种“脉动式生产”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复杂度。可以说,这并不是沈飞在“吹牛”,而是我国在军工技术上的创新和实力的真实体现。

歼-35的总设计师孙聪曾经表示,今天的战斗机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的“手工艺术品”,而是像智能手机一样,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方便地进行核心部件的替换和升级。沈飞独创的机身大分段模块化装配方式,使得机体的结构零件减少了50%,重量减轻了38%,而生产效率提升了超过10倍。而且,歼-35的雷达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武器挂载接口,都采用了标准化设计,使得未来的升级更加便捷,减少了对机体结构的大规模改动。

更为重要的是,歼-35的国产涡扇-19发动机和氮化镓雷达技术,完全不受外部技术“卡脖子”的限制,使得其产能的提升不再受到任何制约。因此,尽管歼-35的生产线公开展示,并不意味着它的技术就不再是“尖端科技”,毕竟其核心子系统——如雷达、隐身涂层和发动机等,仍然处于高度保密之中。

歼-35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仅是一款兼具空战、对地攻击和舰载起降能力的多用途战机,而且相对于歼-20,它的成本更低,适合大规模生产。歼-35既能满足空军对五代机的数量需求,又能满足海军航母舰载机的换代需求。虽然它的空战性能不如歼-20,但它却是“经济适用型”五代机的代表。

中国敢于公开歼-35的生产线,正是自信的体现。就像当年美国敢在航展上展示F-22一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泄密,而是因为他们确信,短期内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复制。而中国如今敢让歼-35的生产线曝光,也证明我们已经对这款战机的成熟度和生产能力充满信心。

虽然歼-35的生产线已经被公开,但其核心技术依然高度保密。现代战斗机的真正核心技术,并不在生产线本身,而在于材料、航电和发动机等关键子系统。歼-35的雷达、隐身涂层和发动机工艺依然被严格保密,这才是真正的“核心机密”。

你对央视曝光的歼-35生产线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读者朋友们,只有你们和我互动得越多,才能更好地与我保持联系。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你将第一时间收到我发布的所有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