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江苏女子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被诊断出包皮过长,院方工作人员看完诊断后大笑,原来是这么回事。 最近翻到几个跟医院病例有关的事儿,说起来都挺让人唏嘘的。 有的是明显的失误,有的看着离谱却不是医生的错,把这些事儿串起来看,能咂摸出不少味儿来。 先说说江苏苏州那档子乌龙,有个李女士,因为私处不太舒服,去了当地一家挺有名的医院检查。 结果拿到诊断单一看,性别写着“女”,名字也对,可诊断结果愣是“包皮过长”。 这毛病明摆着是男性才有的,李女士当时就懵了,又气又尴尬,拿着单子去找医院的人。 没想到那些工作人员看完,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居然笑了起来,连句正经的道歉都没有。 这笑声听得李女士心里更堵得慌,好好的人,平白被安上这么个莫名其妙的诊断,换谁都受不了。 后来医院说是医生忙的时候录电子病历,手快点错了选项,算是个工作失误。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错得太明显了,性别和诊断根本对不上,可就是没人在填的时候多瞅一眼。 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说医生天天接诊那么多人,手滑难免;更多人觉得,这可不是手滑的事儿,连男女的基本诊断都能搞错,医院的专业性在哪儿呢?还有专家出来说,这种错误太不负责任,医生但凡上点心都不至于。 再看河南平顶山的事儿,就严重多了。 2014年的时候,有个叫张栓的老太太,在一次免费体检里查出肺部有阴影,儿女们赶紧带她去了平煤神马总医院。 检查完,医生说查出了癌细胞,是早期肺癌,让赶紧住院手术。 张栓的六个儿女都急坏了,他们爹走得早,妈一个人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当下就决定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 老大赵红敏辞了工作,弟媳也放下家里的事,把两家的孩子托付给老三,包了辆车就带着老太太往郑州的肿瘤医院赶,就等着做手术。 可就在肿瘤医院做术前检查的时候,原来的医院突然打电话,说要把之前的诊断报告拿回去会诊。 赵红敏留了个心眼,先复印了一份才让弟媳送回去。 二十多分钟后,报告送回来了,上面的结果变了,从“发现癌细胞”改成了“炎细胞”。 更怪的是,新报告的日期、病理号跟旧的一模一样,问起旧报告,医生说“撕掉了”。 没多久,郑州的医院也出结果了,说没发现癌细胞,就是普通的炎症。 这一下,一家人又喜又气,喜的是妈没大事,气的是医院就这么改报告、撕报告,连句像样的解释都没有。 之后快一年,赵红敏兄妹俩总去医院想讨个说法,可医生办公室装了密码锁,根本进不去,问起主任,护士就说“出差了”,电话也没人接。 好好的一家人,因为这张错了的单子,工作辞了,钱花了,老人还吓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到最后连个道歉都没捞着。 还有个事儿,看着离谱,却不是医院的错。 2007年的时候,四川眉山有个91岁的老太太黄义均,摔了一跤后总说腰疼、腿肿,吃不下东西。 儿子带她去做B超,屏幕上居然显出个“胎儿”的样子,小腿蜷着,手抱着头,连肋骨都看得清。 村里传得邪乎,说老太太怀了“鬼胎”。 后来老太太自己说了实话,才解开了谜团。 1948年的时候,她怀着九个多月的身孕,坐船去医院的路上,孩子没了动静。 医生说孩子死了,得做手术取出来,可那时候手术费要120块,够家里种一年地的,她舍不得,又听说有人手术后没活下来,就回了家。 这个死胎在她肚子里待了60年,因为是少见的腹腔妊娠,排不出来,慢慢钙化变成了“石胎”,这次摔跤压到了血管和胃,才显出了症状。 这事儿跟医院没关系,是特殊年代的无奈,加上少见的病,才成了大家口中的“奇事”。 把这几件事放一块儿看,差别挺清楚的。 苏州的“包皮过长”是明摆着的病例填错了,医生粗心,系统也没提醒;平顶山的错更严重,把炎症说成癌症,事后还改报告、躲着不见人,连最基本的担当都没有;四川的“石胎”就是医学上的罕见情况,跟失误不沾边。 其实要让病例少出错,医院能做的并不难。 比如给电子病历系统加个自动核对的功能,像“女的查出包皮过长”“炎症指标查出癌症”这种明显不对劲的,系统直接跳出个提醒,医生想选错都难。 还有,病例报告改了就得留记录,啥时候改的、为啥改的、谁改的,都写清楚,不能像平顶山那样,改完还把旧的撕了,连个证据都不留。 最关键的是医生的态度,不管多忙,填病例的时候多瞟两眼,对着名字、性别、症状再核对一遍,毕竟这张纸关系到人家的判断,甚至一家人的日子。 说一千道一万,病例这东西,看着就是几张纸,可背后连着患者的信任,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