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结婚收场!”四川,男学霸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去学校拿通知书时,却看到了熟悉的女生,两人从小学到高中,做了长达12年的同窗校友,如今又考到了同一所大学,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的场面具象化了!网友:我打赌,以后也是两口子! 最近网上曝出了关于同窗情谊的暖心事,四川绵阳的石锟垚和邓惜文,用他们十多年的友情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缘分天注定”。 随着录取通知书陆续下来,这天,两人不约而同的去领国防科大录取通知书,在发放点撞了个正着,手里都捏着红彤彤的通知书。 两人盯着上面的校徽愣了几秒,突然不约而同地笑出了声。 他们从小学就认识了,当年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两人是同班前后桌,下课一起玩耍,课本上画满幼稚的小涂鸦,还会把橡皮当玩具扔出“抛物线”。 初中虽分到不同班,可在走廊碰见,总会笑着喊一声“锟垚哥”“惜文妹”。 到了高中,更巧的是考进了当地同一所中学,成了隔壁班的“邻居”。 石锟垚物理拔尖,邓惜文常抱着习题册敲他桌子问难题;邓惜文英语厉害,石锟垚背单词卡壳时,也爱凑过去讨教。 高考填志愿,两人谁都没吱声,石锟垚想着“学物理能搞卫星、造雷达”,第一志愿填了国防科大;邓惜文打小爱看军旅片,想在光电信息领域为部队出力,志愿表上也写了同一所学校。 领通知书那天,石锟垚刚走到公告栏,就看见扎着马尾的邓惜文在踮脚看榜单,手里的通知书校名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这般从孩童到少年的互相帮扶,早已超越了普通同学情——你的强项补我的短板,我的优势助你的成长,在彼此的托举中,两人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奋力奔跑。 类似的故事,在浙江衢州也有。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四份本科录取通知书,接连寄到了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四位同学的手里。 其中,童禹涵、毛煦骁、朱真言三人,更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算下来整整12年。 这12年里,三人总爱凑在一起,要么围着难题争论不休,要么埋头研究感兴趣的课题。 衢州二中的汪耀生老师说,因为都痴迷科研,在互帮互学中,三个孩子心里都悄悄埋下了“当科学家”的种子,最后齐刷刷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学。 童禹涵早在上高中时,就把国科大定为了目标,想着将来能在大学里搞科研,一点点靠近科学家的梦想。 毛煦骁的第一志愿也是国科大,收到通知书那天,他兴奋地跟通知书拍了好多合影,尤其是看到里面院士的寄语和7粒抗盐碱黄豆时,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朱真言则一直梦想当航天工程师,他说自己和毛煦骁、童禹涵从小学到高中都没分开过,现在要一起去大学,继续往前冲。 这三个孩子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并肩前行,靠的不仅是缘分,更是彼此的“同频共振”——有共同的目标,能互相打气,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谁也不落下谁。 这些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温暖,除了珍贵的同窗情谊,还有其他意涵。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会深刻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几对年轻人能十几年保持联系,彼此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早已成了成长路上的“隐形助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优秀的他们都互相吸引聚在一起。 社会学里有个“同群效应”理论,说的是个体的行为会受周围同伴影响。 这几桩事例里,无论是四川的两位学霸,还是衢州的三个少年,都不是孤军奋战。 他们在互相请教、彼此追赶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整个小群体的目标阈值——你想考名校,我就不敢松懈;你立志搞科研,我就更坚定方向。 这种正向的竞争更加促进他们的友谊,打破了人们对“学霸必孤独”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成绩好的孩子多半独来独往,可这几对年轻人用经历证明:优秀者之间也能有纯粹的友谊,甚至能在互相成就中走得更远。 他们没因为竞争藏着掖着,反而把对方当成了前进的参照物,这种健康的同伴关系,比单纯的成绩更有价值。 从懵懂的小学生到为梦想拼搏的高中生,十几年光阴里,身边始终有熟悉的身影同行,最后还能在同一所大学续写缘分,这本身就是件极浪漫的事。 但比缘分更动人的,是他们在这段关系里的“双向奔赴”——你帮我解一道题,我陪你定一个目标;你为我鼓掌,我为你加油。 正是这种互相成就的力量,让他们不仅收获了友谊,更一起站上了更高的人生台阶。这大概就是同伴关系最美好的模样: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彼此成为照亮对方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