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俄罗斯竟然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从表面来看,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很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

俄罗斯竟然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从表面来看,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很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没有威胁的时候,俄罗斯就是我们最大的威胁!毕竟,俄罗斯之前是亲西方的,如果美西方跟俄罗斯示好,他们真的能抗住诱惑吗?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美方指控其“欺诈汇丰银行”以规避对伊朗制裁。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司法博弈本质是政治操弄——美国试图通过“长臂管辖”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而加拿大甘当马前卒,暴露了西方阵营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孟晚舟事件中,中国政府多次强调“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胁迫”,并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对参与构陷的美加实体实施对等反制。最终在2021年9月,孟晚舟以“暂缓起诉协议”重获自由,这场较量让世界看到:中国已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2025年7月,历史惊人地相似。美国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茅晨月因涉及中方刑事案件被依法限制离境。尽管外交部强调这是“司法个案”,但事件背景耐人寻味——正值中美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博弈白热化阶段。 美方长期滥用“法律工具”打压中国企业,从华为到TikTok,从实体清单到芯片禁令,如今轮到中国用同样规则“回敬”。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逻辑,正是《礼记》中“礼尚往来”的现代演绎:你对我不仁,休怪我不义。 孟晚舟事件教会中国一个道理:面对霸权霸凌,退让换不来尊重,唯有强硬反制才能守住底线。 从2024年12月制裁参与对台军售的13家美国军工企业,到2025年3月出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强化法律武器,中国的反制工具箱日益丰富。 茅晨月事件绝非孤例,而是中国系统性反制策略的一环——通过精准打击美西方痛点,传递“玩火者必自焚”的明确信号。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和国际金融体系主导权,构建了一套“美国优先”的司法霸权。从“合规审查”到“长臂管辖”,从冻结资产到引渡要求,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对他国企业和公民肆意打压。 这种“双重标准”在孟晚舟事件中暴露无遗:汇丰银行明知华为与伊朗业务却长期配合,最终却以“受害者”身份构陷孟晚舟。 当美国习惯了“只许州官放火”,中国偏要“不许百姓点灯”。正如2024年中国对镓、锗等半导体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被迫坐下来谈判,此次限制离境同样释放信号:中国不再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国际秩序的共同制定者。 当美西方惊呼“不适应”时,他们需要明白:世界早已不是19世纪的殖民地,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有底气说“不”。 限制美银行高管离境事件引发的国际震荡,折射出世界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过去,美国可以随意唆使盟友抓人,如今中国用同样手段“待客”,这种反差让美西方措手不及。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的反制策略暗合“礼尚往来”的文化基因。《礼记・曲礼》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在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中,“来而不往非礼也”是基本准则。 现代中国将这一智慧创造性转化为外交策略:你对我好,我投桃报李;你对我坏,我以牙还牙。这种基于实力的对等原则,既非盲目对抗,也非无原则妥协,而是在维护核心利益前提下寻求动态平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的反制行动正在重塑国际社会对“规则”的认知。当美国用“法律”包装霸权时,中国用法律武器揭露其虚伪性。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加征125%关税并将6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种“精准打击”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反制不是情绪化宣泄,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选择。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孟晚舟事件到富国银行高管被限离境,中国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的蜕变。这种蜕变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是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更是对国际秩序深刻变革的精准把握。 当美西方还在纠结“面子”问题时,中国早已在规则重塑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未来的世界,不再是单极霸权的独角戏,而是多极共治的大合唱——中国,正在用“礼尚往来”的智慧,谱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