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前一天,欧盟突然对华开出一个前提条件,要中方必须满足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称“贸易与安全息息相关”,并要求中方在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会晤时,回应所谓的欧盟关切,“解除欧方的疑虑”。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可实际上呢,欧盟列出的那些问题,根本站不住脚。 他们提到的工业产能过剩问题,难道是中方主动造成的吗?当然不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产能的发展是由市场需求、企业决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欧盟自身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不足,却把产能过剩的锅甩给中国,这显然不合理。 就拿一些传统制造业来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欧盟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提升自身实力,而是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贸易失衡问题同样如此。中欧之间的贸易状况是双方经济结构、市场需求以及全球产业链分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国有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能够提供丰富且物美价廉的产品,欧盟消费者对中国产品有着较高的需求。 同时,欧盟在一些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也在中国市场有着不错的发展。贸易失衡并不是一方刻意为之,而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欧盟却把这当作一个问题,要求中国来解决,实在是没有道理。 还有所谓的“经济胁迫行为”,更是无稽之谈。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开放的原则,积极推动与各国的互利合作。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双边贸易、投资等领域,中国都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从未对任何国家实施过经济胁迫。欧盟提出这样的说法,纯粹是为了抹黑中国,给双方正常的经济往来制造障碍。 在关键原材料商品、化学品和消费级无人机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也被欧盟视为问题。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是多年来持续投入研发、完善产业链、提升生产效率的成果。 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例,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势,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努力的回报,而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主导地位”。 欧盟看到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功,不是想着学习借鉴、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企图通过政治手段来打压,这种心态和做法实在不可取。 欧盟在峰会即将开幕的关键时刻,抛出这些毫无道理的所谓“前提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其长期以来以西方传统的居高临下心态来对待中国。 他们习惯了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中国迅速崛起,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对其传统优势地位构成挑战时,他们就坐不住了,试图通过这种不合理的要求,维持自身的优势和特权。 欧盟此番举动,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考量。从经济层面来看,近年来欧盟经济面临诸多困境。内部市场增长乏力,一些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欧盟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欧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欧盟一些政客认为,通过对中国提出这些前提条件,有可能迫使中国在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作出让步,从而为欧盟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缓解欧盟内部的经济压力。 面对欧盟这些不合理的前提条件,中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中国一直致力于与欧盟发展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的合作给彼此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绝不会接受欧盟这种无端的指责和不合理的要求。对于欧盟提出的所谓问题,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已经多次作出回应,明确指出其不合理性,并强调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贯立场。 对于欧盟所谓的“经济胁迫行为”指责,中国更是坚决予以驳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未对任何国家实施过经济胁迫。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在即将到来的中欧峰会上,中方必将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欧盟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中方希望欧盟能够摒弃偏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共同推动中欧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如果欧盟继续坚持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和态度,不仅会损害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将对欧盟自身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中欧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