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拾荒妈妈”收养了30多个弃婴,大多断绝关系,只有6人知恩图报 张菲出生于上世纪

“拾荒妈妈”收养了30多个弃婴,大多断绝关系,只有6人知恩图报 张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山东农村,因家庭贫困和重男轻女观念被遗弃在孤儿院,她在孤儿院里度过了最初几年,直到被一位吴姓大妈收养。 吴大妈对她视如己出,两人相依为命,然而,命运再次打击了她,张菲十几岁时,吴大妈因病去世,她再次成为孤儿,这次,她没有回到孤儿院,而是选择了流浪,靠拾荒为生。 这段经历让张菲深刻体会到被遗弃的痛苦,也为她后来收养弃婴埋下了伏笔,她深知孤儿的艰难,因此在遇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时,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1980 年,26 岁的张菲在广东普宁收废品时,听到一阵婴儿的哭声,她循声找到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孩子患有白化病,皮肤雪白,头发和睫毛都是白色的。 张菲犹豫了,她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如何抚养一个孩子?但最终,她还是抱起了孩子,将其带回家。 从那以后,张菲开始了她的收养之路,在普宁的 18 年间,她陆续收养了 12 个弃婴,这些孩子大多被遗弃在垃圾桶或桥边。 期间,有 4 个孩子因贪玩或被骗走失,她悲痛不已,但仍坚持抚养剩下的孩子。 她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破旧房屋里,靠拾荒维持生计,孩子的伙食简单,甚至过年才能吃上几片肉,但她依然尽力送孩子上学,对智力残疾的孩子也精心照料。 张菲的收养行为并非一帆风顺,2012 年,她收养了 4 名患有先天疾病的婴儿,包括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等,她负担不起治疗费用,只能寻求社会帮助。 广州武警医院伸出援手,帮助她筹集资金并承担治疗费用,然而,民政局建议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张菲拒绝了,她深知福利院的生活并不一定更好,她要亲自照顾这些孩子。 2007 年,张菲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热心人士捐赠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普宁市公安局为她办理了户口本,这对她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她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政府也开始关注她,提供了一些帮助,如免去孩子的学费、发放扶持金等。 然而,社会的介入也带来了争议,2013 年袁厉害事件引发了对私人收养的讨论,袁厉害收养了上百名孤儿,但因火灾导致 7 名孩子死亡,引发了社会对私人收养的质疑。 张菲也受到了影响,民政局再次建议她将孩子送到福利院,但她依然坚持自己抚养,她认为,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菲收养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然而,大多数孩子在独立后选择了与她断绝联系。 有的孩子在得知她获得社会捐赠后,甚至要求她买车买房,例如,一个养女在治好病后,多次向张菲借钱,却从未偿还。 然而,也有 6 个孩子知恩图报,他们有的工作后定期给张菲寄钱,有的在读书期间兼职补贴家用。 一个专科在读的女孩,丝毫不以张菲的身份为耻,反而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这些孩子的存在,让张菲感到欣慰,也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张菲的故事并非个例,安徽的张亚楠夫妇,他们收养了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的弃婴,花费了 50 多万元治疗,但最终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将孩子送往福利院。 这显示了收养弃婴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即使有爱心,也可能无法坚持到底。 张菲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收养问题的思考,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在长大后选择断绝联系?这可能与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 研究表明,弃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对家庭关系的不信任和对过往经历的逃避,他们可能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因此选择了远离。 然而,张菲的坚持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她不求回报,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即使面对冷漠和误解,她依然选择继续收养弃婴,这种无私的爱,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张菲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与坚持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性多面的故事,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冷漠,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