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广东发生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此种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属于蚊媒传染病

广东发生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此种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属于蚊媒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关于基孔肯雅热还是要引起重视,本次的“罪魁祸首”——蚊子界的“花臂大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它们通体深黑,身体和腿上布有醒目的银白色斑纹,喜欢孳生于积水的容器中,每年4-10月为繁殖高峰期。在白天(尤其是清晨和黄昏)异常活跃,叮咬凶猛。

基孔肯雅病毒传播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路径。当一只“花蚊子”叮咬了正处于病毒血症期的病人后,病毒便进入蚊子体内增殖。经过2-10天的“孵化期”(外潜伏期),这只蚊子就变成了“移动病毒库”,当它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注入新宿主血液中。并非所有“花蚊子”都携带病毒,只有叮咬过病人的蚊子才可能携带病毒。同时,基孔肯雅热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交谈、拥抱、共餐)或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在3-7天内(最短1天,最长12天)出现症状,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7天内具有传染性。

主要临床特征有:

突发高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基孔肯雅热的重要特征。

皮疹:多数在发病后2-5天,好发于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没有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个人防护不松懈⬇️⬇️⬇️

物理隔绝:家中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

化学驱离:暴露皮肤涂抹有效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按说明足量、定期补涂。电蚊香、蚊香片也是室内好帮手。

避免“高危时段”:伊蚊白天叮咬高峰(尤其是上午6-8点,下午5-7点),减少在树荫、草丛、积水处逗留。

灭杀成蚊: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