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恐吓赖清德:包括你赖清德在内的“台独”头目随时可能被中国大陆暗杀;因此,台湾必须短期内增加军费,强化与美国情报合作,听美国指挥。 按照美方要求,台湾军费需提升至GDP的10%,但2025年台湾军费占GDP比重仅为2.45%,虽较2017年的1.3%翻了一倍,却远未达到美方预期。 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美台之间的利益博弈、台湾的现实困境以及两岸实力的悬殊差距。 美国对台军费的“狮子大开口”并非偶然。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期间宣称“台湾军费应占GDP的10%”,其国安顾问奥布莱恩也附和称至少要达到5%。 这种要求背后有多重动机: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台湾消耗中国大陆的战略资源,将台海变成“亚洲的乌克兰”; 另一方面,美国军工复合体急于通过军售转嫁国内经济压力——仅2024年,美国对台军售额就超过70亿美元,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但台湾的财政状况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重负。2025年台湾GDP预估值为26.4万亿元新台币,若军费占比10%,意味着需投入2.6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总预算的84%。 这意味着除了军费,台湾连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支出都难以保障。即便按美方“退而求其次”的5%标准,也需要1.32万亿元,占总预算的42%,这同样会导致财政崩溃。 事实上,台湾近年来的军费增长已严重挤压民生。 2025年防务预算(含特别预算和特种基金)达6470亿元新台币,较2017年翻倍,但这些钱大多用于购买美国淘汰装备——例如耗资300亿元新台币的“海鲲号”潜艇,其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大陆上世纪90年代的潜艇; F-16V战机的维护费用高达每小时3.2万美元,是解放军歼-10C的两倍以上。更讽刺的是,台军90%的稀土和无人机核心部件依赖大陆供应,2025年7月大陆对8家台湾军工企业的制裁,直接导致其无人机生产线停摆。 即便台湾倾尽财力扩军,也无法改变两岸军力的绝对差距。解放军目前拥有3艘航母、770艘舰艇、3000余架军机,而台湾仅117艘老旧舰艇、200余架三代机,且70%的装备已超20年服役期。 以空军为例,解放军歼-20隐身战机数量已超500架,而台湾最先进的F-16V在歼-20面前如同“活靶子”——模拟推演显示,台军战机升空后平均12分钟即被锁定,制空权争夺呈现“单向透明”态势。 更关键的是,台湾缺乏战略纵深和战争潜力。其90%的能源、70%的粮食依赖进口,一旦被封锁,岛内储备仅能维持2-3周。 2025年5月,香港《南华早报》模拟推演显示,解放军只需打击台湾30处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枢纽、港口、油库),就能引发系统性崩溃,根本无需登陆作战。 而台军目前面临严重的兵员危机:现役人数跌破15万,装甲兵出现“三人开一车”的窘境,海军主力舰艇水兵缺口达23%,甚至出现全舰仅1名合格雷达操作员的极端案例。 民进党当局的“以武谋独”政策,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对。2025年7月公布的民调显示,68%的台湾民众认为“军费增长损害民生”,54%支持通过对话降低对抗。 国民党“立委”赖士葆直言:“把公务预算的一半拿来打仗,人民能接受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对台军售往往“口惠而实不至”——2024年台军向美国订购的200亿美元装备,因美军自身库存不足,交付时间已推迟至2030年。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对台军售本质上是“用台湾的钱保美国的安全”。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台湾应该自己保护自己,美国没有义务为台湾流血。” 这种态度在2025年7月大陆制裁台湾军工企业时暴露无遗——美国仅发表“关切”声明,却无法提供替代稀土供应,最终导致台军无人机部队瘫痪。 民进党当局的穷兵黩武,正在将台湾推向深渊。 截至2025年8月,台湾公共债务达5.88万亿新台币,需41年才能还清,而军费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2025年新增的691亿元“海空战力提升”特别预算,全部通过举债筹集。 这些钱本应用于解决房价高涨(台北房价达每平米80万元新台币)、少子化(生育率0.7)等民生问题,但民进党却选择“借钱买武器”,导致台湾青年人均负债达120万元新台币,创全球最高纪录。 更严重的是,过度依赖美国军售已使台湾沦为“军事殖民地”。 2024年,美国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向台湾提供F-16V的源代码,导致台军无法自主升级系统;2025年交付的“爱国者-3”导弹,其雷达数据需实时传回美国,等于将台湾防空系统的“命门”交给了美国。 这种“安全绑架”让台湾陷入两难:不买美国武器会被抛弃,买了则永远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