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法避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自从李渊进入长安的那一刻起,历史的走向便注定了这场变故的发生。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李世民在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得他成为了无法被制约的存在。自李渊进入长安后,唐朝的开国帝王便彻底转变为“宅男”,再未离开过长安城一步。他将大唐的扩张重任交给了两位关键人物。其一,李靖负责平定南方的萧铣,尽管名义上,李孝恭是南方的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李靖手中。其二,李世民则着眼于北方的统一,凭借个人的军事才能,完成了逐鹿中原的壮举,打破了北方的敌对势力。
当时的唐朝,经济中心依然在北方,谁能稳住北方的局势,谁就有可能成为天下的主导者。李世民在此过程中,不仅消灭了众多竞争者,还招募了大量能臣猛将,为自己构建了强大的势力。如此一来,李渊逐渐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在其他开国帝王身上,征战沙场是家常便饭,而李渊则是“躺着赢”。更令局势复杂的是,太子李建成也与李渊一起,甘心窝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局面难以服众。这种失衡的结构成为了一个隐患,迫切需要修正。李渊曾试图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起联手压制李世民,但终究未能成功,反而促成了玄武门之变。可以说,这次变故的最大源头并非李建成或李世民,而是李渊自己——他无法把控局面。
其次,利益的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渊和李建成代表的关陇集团,实际上并未在唐朝的扩张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却依然占据了最大的利益。相比之下,李世民所依赖的山东集团,虽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但其获得的回报却微乎其微,甚至面临被随时剥夺的风险。例如,李渊为了讨好爱妃,竟然将李神通凭军功所得的封地赏赐给了爱妃的父亲。这一行为令李世民和他的部下愤怒不已,毕竟,他们为大唐拼命,岂能为了李渊的私欲而忍气吞声?即使李世民自己心生不满,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但他手下的将士怎能接受这样的不公?李世民的这番愤怒,最终表现在他对宰相裴寂的斥责上——裴寂平庸无能,却因家族背景被擢升为宰相,令李世民深感不满,这也加剧了李世民与李渊及李建成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手下,诸如尉迟恭、程咬金、张公谨等人,纷纷敦促李世民采取行动,早日动手解决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最初有所犹豫,甚至想通过占卜来求得天意,然而,张公谨的一句话令李世民当即醒悟:“若占卜结果不好,你难道就不动手了吗?”最终,李世民不得不作出决定,准备发动玄武门之变。
二、问李靖、李绩态度
尽管如此,玄武门之变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一项巨大的难题,这个问题体现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变故发生前,李世民的腹心人物,只有长孙无忌还在长安,而其他如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则持续不断地劝说李世民“干脆动手,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而,李世民始终犹豫不决,于是他开始向李靖和李绩求助。由于两人都驻守在外地,李世民不得不等了许久,才收到了两人的回复。而这两位老将的态度却非常含糊,他们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简直就像是“默许”的态度。从此,李世民对这两位大将格外看重,并最终决定发动变革。
然而,这段历史记载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李靖和李绩的态度到底是支持、反对,还是中立?在《旧唐书》中,曾明确记录,“李靖等请申犬马之力”,意味着李靖是支持李世民的。而《资治通鉴》所载的“辞”,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他们并未直接干涉,实际上是在间接支持李世民。此时,两位将军虽然不在长安,但若他们有异议,完全可以上奏李渊,然而事实却是,李渊从头到尾没有接到任何消息。
第二,既然李世民如此重要的决策竟然依赖外部将领的态度,他怎么能不担心消息泄露呢?现有史料对此并没有明确解释。有一种推测是,李世民并非亲自去联系李靖和李绩,而是通过密使传递消息。毕竟,如果他亲自前往,太过显眼,反而容易暴露计划。但无论如何,李世民的举动无疑充满了风险,这也使得玄武门之变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三、两点原因
笔者认为,李世民冒险等到李靖和李绩的态度,背后有两点重要原因。首先,外部援助问题。李元吉已通过北伐突厥,悄悄夺走了李世民的兵权,并将李世民的亲信,如尉迟恭、秦琼等人,拉拢至自己阵营。如果李世民无法获得外部的支持,他即便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也可能面临孤立无援的局面。例如,若李建成能借助突厥的力量反击,李世民的局势将极其危险。因此,李世民在动手之前,必须确保自己能得到李靖和李绩这样的外部支持,确保外援不会干扰他的计划。
其次,李靖和李绩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除了为李世民提供外部支持,这两位大将还肩负着防范外敌的重任。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便大举来袭,李世民必须与突厥人谈判,最终达成了渭水之盟。而这一切都与李靖和李绩的防线有关,李靖一直驻守在灵州,保护着西部边疆,防止突厥趁乱入侵。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李世民的政权可能早就被外部势力所颠覆。因此,李世民为何要等到李靖和李绩表态后才敢动手,实际上是基于深远的战略考虑。
这两点共同作用,构成了李世民最终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