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李景均遭遇了人生的大转折,由于在国内受到不公正对待

1950年,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李景均遭遇了人生的大转折,由于在国内受到不公正对待,他无奈离开内陆前往香港。   原本以为会孤独无依,却没想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亲自出手相助——Hermann Joseph Muller(中文名穆勒)向美国国务院求情,为他打开通往美国的大门。   李景均是谁?他可不是普通科学家,而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开山祖师之一,早在1940年代就在北京大学教课做研究,写过一本超经典的书叫《群体遗传学》,至今还是学界标杆。   可1950年一开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整个学术圈被一股子风潮搅乱了——苏联老大哥那套李森科遗传学给吹捧上了天,说是"革命性进步",西方遗传学就被批成"资产阶级伪科学"。   您猜怎么着?李景均偏偏搞的是西方那套,结果被排挤打压,有人给他扣帽子说他反进步反改革。   这种事儿现在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当时的背景您想想: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着搞建设,学术思想也难免生硬点。   据《光明日报》官网的历史栏目披露,那段日子,国内科研环境紧绷绷的,李景均的课给取消,研究方向被叫停,连人身安全都成问题。   他觉着待下去没意思了,1950年初就收拾行囊,坐火车南下跑到香港。   到香港后,李景均的日子一点儿不轻松。香港那时还是英属殖民地,乱糟糟的,他一没钱二没朋友,跟无头苍蝇似的,整天想:下一步去哪儿啊?   总不能窝在这里憋死吧。转机来得太意外,诺奖得主穆勒——就是1946年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个牛人——不知道咋知道他落难的消息了。   穆勒自个儿是搞遗传学的,对李景均的研究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穆勒老头特仗义,二话不说就动用人脉写信给美国国务院,信里大赞李景均是世界级人才,不接美国来搞科研可就亏大发了。   美国那边的官方记录在国务院官网档案里查得到,信写得掏心掏肺,说不保护这种人天理难容。   结果,美国国务院还真给开了绿灯,办签证啥的飞快搞定,1950年底李景均就飞美国了。整个过程顺风顺水,跟拍电影似的。   当时中美关系可不像现在,新中国刚起来,美国那儿还当敌手呢,但穆勒为啥这么卖力?   这不是啥巧合,而是有历史大背景支撑。1950年代美国正疯抢全球人才,冷战刚打响,科技实力就是制胜法宝。   美国国务院官网文件显示,他们成立了特别小组帮科学家移民,穆勒当推手,既为李景均好,也为美国利益。   李景均的事儿一开先例,后面像钱学森等华裔科学家也受益了。反观中国那会儿,学术圈搞一刀切,苏联李森科那套后来证明根本瞎掰——苏联自己都废掉了。   这损失不小,李景均一走,中国遗传学倒退好几年,但历史就是这样,弯路一过就显出教训了。   好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政策大变,强调科学自主创新,现在遗传学都追到世界前列了,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从基因为起点搞突破,这事儿正好说明进步就得包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