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8月,62军政委骑着骡子下乡,请了1位当地的年轻农民当向导。众人一边走

1949年8月,62军政委骑着骡子下乡,请了1位当地的年轻农民当向导。众人一边走,政委一边与向导聊着天,只感觉对方很熟悉。到达目的地后,政委一番询问,才知道“热心肠的向导就是自己的侄子。”

1949年8月的一个上午,62军政委鲁瑞林骑着一头灰骡子,慢慢走进山西晋中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他刚调到这个部队不久,需要熟悉当地的情况。

鲁瑞林今年35岁,腿上有战伤,走远路不方便,只能骑骡子出行,村支书给他安排了一个23岁的年轻人当向导,这人叫鲁大伟,在村里种地,对周围十几个村子都很熟悉。

两人沿着土路慢慢走,鲁大伟介绍着每块田地的情况,他说话很有条理,知道哪家缺粮食,哪户有困难,连各村的人口数量都记得清楚,鲁政委觉得这个年轻人很能干。

走了大半天,鲁政委才想起问向导的全名,听到“鲁大伟”这三个字,他愣了一下,同样姓鲁,而且这个年轻人说话的口音有些熟悉,像是甘肃那边的。

鲁政委问起鲁大伟的家乡,得知他原籍甘肃临夏,这让鲁政委心跳加快了,因为那正是自己的老家,他又问起鲁大伟父亲的名字,对方说叫鲁瑞山。

鲁瑞林的手紧紧握住缰绳,鲁瑞山是他大哥的名字,1929年他参加红军时,大哥还在家里种地。后来战乱频繁,两兄弟就失去了联系,这一别就是整整20年。

鲁政委立即让鲁大伟带他回家看看,两人加快了速度,半个小时后来到村东头的一个小院子,院子不大,房子是土坯墙,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一个60多岁的老人走了出来,他头发花白,身材瘦小,脸上布满皱纹,看到儿子领着一个军官回来,老人有些紧张。

鲁大伟说:“爹,这位是62军的鲁政委,他说可能认识咱家。”老人仔细看了看鲁政委的脸,突然浑身发抖,20年过去了,弟弟的模样变了很多,但那双眼睛他永远不会忘记。

两兄弟抱在一起,都哭了。院子里又走出一个老太太,她是两兄弟的母亲,看到小儿子回来了,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摸着儿子的脸。

原来1929年鲁瑞林参加红军后,家里一直没有他的消息,1937年日军占领临夏,大哥鲁瑞山带着老母亲和妻儿往南逃难,最后在这个山西小村安定下来。

鲁瑞山以为弟弟早就牺牲了,从来不敢奢望还能再见面,而鲁瑞林这些年也以为家人都在战乱中遇难了,没想到母亲和大哥还活着,还有了这么能干的侄子。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炕上聊到很晚,鲁瑞林说起这些年的经历:从红军到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一个普通战士到军级干部,每一段经历都让家人既心疼又自豪。

鲁瑞山则讲述了逃难的艰辛,带着老母亲和怀孕的妻子,一路要饭要了半年才到山西,后来在这个村子里开荒种地,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一家人平平安安。

老母亲拉着小儿子的手说:“这些年我天天想你,做梦都在找你,现在好了,一家人又团圆了。”鲁政委眼圈红了,他说自己也经常梦到家里,特别是想念母亲做的手擀面。

第二天,鲁政委安排部队给大哥家送去了一些粮食和布料,他还和上级汇报了情况,申请让母亲和大哥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居住,不过老人家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搬走。

从那以后鲁政委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回来看望家人。他给侄子鲁大伟安排了工作,让他到县里当了文书,后来大伟表现出色,逐步成长为当地的干部。

1952年,鲁瑞林调到其他地方工作,但每年都会回来过年,直到1978年退休后,他才搬回老家和母亲住在一起,那时老人家已经90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

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很多人说如果不是鲁政委那次走访需要向导,如果不是鲁大伟正好被选中,这一家人可能永远不会团聚,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奇妙。

评论列表

醉帅
醉帅 12
2025-07-26 03:40
胡编乱造,1937年日本鬼子就侵占了甘肃临夏?
用户18xxx16
用户18xxx16 11
2025-07-26 08:24
啥时候日本人打到过临夏呀?知道甘肃临夏离黄河有多远吗? 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地理概念,张嘴就胡说八道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6
2025-07-26 09:23
胡编,日军没过黄河,还能打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