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写信请求父亲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直接问张耀祠:“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在北京西郊的一处小院里,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正独自面对着人生的低谷。 作为单亲妈妈,她每月三四十块的工资要养活自己和嗷嗷待哺的儿子,奶粉、尿布、煤球,样样都是开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生活的重担之下,那个曾被父亲教导“要自立,不要搞特殊”的女儿,终究还是带着几分无奈,提笔给中南海的父亲写了一封求助信。 信很快送到了毛主席手中,当他读完女儿信中拮据又窘迫的境况时,内心满是疼惜,那一刻,他没有走任何惯常的审批流程,而是直接对秘书张耀祠说:“不用批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给多少好?” 这听上去不过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慷慨相助,可这背后,却是毛主席一生中极其罕见的一次“破例”,这笔钱究竟特殊在哪里?它承载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父爱与原则? 李讷的成长轨迹,几乎与“特权”二字绝缘,作为领袖的女儿,她从未享受过半分优待,父亲对她的要求反而比对任何人都更严格。 1959年,她凭本事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即使家就在北京,也坚持住校,和同学一样挤宿舍、吃食堂,周末才回一趟家。 朴素低调的她,让身边许多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后来大学毕业后,李讷进入《解放军报》做编辑,她依旧埋头做事,从不以自己的身份自居,待人谦和,业务能力也相当出色。 谁知平静的生活在1970年发生了变化,她被分配到江西省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也正是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年轻的服务员“小徐”。 两人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感情,很快便提交了结婚申请,这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在当时引起不小非议,母亲更是强烈反对,可毛主席在了解情况后,却出人意料地支持了女儿的选择。 但最后,这段婚姻终究没能敌过现实,学识、背景、生活习惯的巨大鸿沟,让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即使组织上曾试图挽回,甚至安排小徐去读大学也无济于事,在这期间,李讷生下儿子,但这也没能阻止婚姻走向尽头。 不到一年,两人便离了婚,孩子归李讷抚养,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她带着幼子搬进北京西郊的小院,独自扛起了一个知识分子单亲妈妈在那个年代所要面对的一切。 也正是在这般境地里,她才鼓起勇气向父亲求助。 看到信的毛主席,几乎是立刻就做了决定,他从自己的稿费中,划出了8000元给李讷。 在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二三十元,毛主席自己的工资也才400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而更特殊的是这笔钱的来源——毛主席的个人稿费。 这份稿费,毛主席向来视作党和人民的财产,自己绝不随意动用,一辈子都对其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 即便是家人急用,也得按规矩报批,可这一次,为了女儿,他毅然打破了惯例,这笔钱,可以说是他一生中为家人开的唯一一次“绿灯”。 但主席考虑得也十分周全,他没有一次性把8000元都给李讷,而是先拿出3000元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又将剩下的5000元存入银行。 这样既能让钱保值,又能有利息贴补家用,而这笔钱的意义,远不止是物质上的救助,它更像是毛主席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女儿上了一堂关于“过日子”的实践课。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对自己“抠门”到极致的人,请客吃碗面条都要求按最低标准,开会时还盘算着如何省下一两块钱的伙食费,嘴上常说的是“人民给的待遇足够了”。 后来这笔援助,确实帮助李讷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之后经人介绍,她与王景清重组家庭,生活逐渐平稳,尽管父亲的离世曾让她悲痛万分,但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最终还是走出了阴霾,过完了平静的晚年。 毛主席去世后,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没有给子女留下分文财产,那一百多万元的稿费也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国家。 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从来不是金钱,而是勤俭、自立与艰苦奋斗的品格。 这段往事今天听来,或许会让人产生一些奇特的联想,当一些人习惯于抱怨环境、依赖“靠山”,在购物平台挥洒金钱时毫不手软,似乎忘记了绝大多数财富都来之不易。 看似潇洒的消费,填满的或许只是购物车,却掏空了内心的踏实感。 李讷这桩小事,也折射出“艰苦奋斗”于一个民族的意义,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高铁飞驰、科技争先,哪一步不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和韧劲熬出来的? 那么,对于毛主席这次“破例”的父爱,以及他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信息来源:《李讷(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 抖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