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9年,八路军团长刘转连率部在村里休整,突遭5000日军包围。关键时候求援电

1939年,八路军团长刘转连率部在村里休整,突遭5000日军包围。关键时候求援电台也坏了,刘转连大喊一声:“和鬼子拼了。” 华北大地烽火连天,一个普通村庄突然成为生死战场。当数千日军如潮水般涌来,当通讯断绝、援军无望,这位从湘南山区走出的团长面临着军旅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是坐以待毙,还是血战到底? 刘转连,原名刘昌发,1912年生于湖南茶陵县一个贫苦农家。这个从小就尝尽生活艰辛的湘南子弟,14岁就参加了农会组织的童子团,1930年加入红军,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从红军到八路军,刘转连一路摸爬滚打走了过来。长征路上,他率部突破澧水封锁线,抢占沅江渡口,为主力红军突围打开通路。这样的战斗经历让他在部队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很高的威望。 1937年9月,刘转连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团长。717团是359旅的王牌部队,在八路军120师四大名团中地位显赫。能够指挥这样一支精锐部队,说明刘转连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认可。 1939年的华北战场,八路军与日军的斗争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连续的战斗让部队疲惫不堪,急需休整补充。就在这个时候,717团接到命令前往某村庄休整,同时承担开辟根据地的任务。 村庄位置相对隐蔽,周围群众对八路军也比较友好。战士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帮助村民干农活、修房屋。这种军民一家亲的景象让人感到温暖,但谁也没想到危险正在悄悄逼近。 日军的情报网络比想象中更加严密。八路军进驻村庄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敌人那里,日军司令部立即制定了围剿计划。他们调集了附近几个据点的兵力,总数达到五千多人,企图一举歼灭这支八路军主力。 那天清晨,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侦察兵就匆忙跑来报告:大批日军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刘转连立即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迅速下令全团进入战备状态。但接下来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各个方向传来的侦察报告都证实了最坏的判断——日军已经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而且兵力悬殊巨大。更要命的是,团部的电台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故障,无论通信兵怎么调试,都只能听到刺耳的电流声,根本无法与上级联系请求支援。 面对这种绝境,年轻的战士们脸上都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大家都明白,这次遇到的是真正的生死考验。作为指挥官,刘转连深知此时军心的重要性。他环视着这些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弟兄们,这些年轻的脸庞在晨雾中显得格外清晰。 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刘转连猛然站起身来,用尽全力大喊一声:"和鬼子拼了!"这一声怒吼如惊雷般响彻村庄,瞬间点燃了全团将士心中的斗志。多年来积累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在这一刻全部爆发出来,战士们纷纷端起武器,准备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突围的过程异常艰难。日军火力凶猛,机枪子弹如雨点般射来。刘转连亲自带领突击队,利用地形地貌与敌人周旋。他们时而匍匐前进,时而跃起冲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在一处高地上,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刘转连冲在最前面,用大刀连续击倒数名敌人。 当地村民也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提供帮助。他们熟悉地形,为部队指引了一条隐蔽的撤退路线。沿着这条小径,717团主力得以避开敌人的正面攻击,成功突出重围。 这次战斗虽然损失不小,但主力得以保存,继续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1940年9月,刘转连因伤到延安治病取弹片,这些弹片正是在激烈战斗中留下的见证。 1942年春,刘转连升任359旅参谋长,参与领导南泥湾大生产运动。717团率先开进南泥湾,在他的参与下,这里从荒芜之地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抗战胜利后,刘转连奉命转赴东北战场,继续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12月28日,刘转连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从湘南山区的贫苦农家子弟,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军人的本色。那句在危急关头响起的"和鬼子拼了",不仅是一个指挥官面对强敌时的血性呐喊,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誓死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份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面对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战的英雄们。你觉得在那个年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面对绝境时依然选择战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