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这一天等了15年!”武汉工程师捐出“生命火种”

武汉晚报讯(记者李慧紫通讯员章晟)7月25日,武汉,华中地区某指定采集医院内,36岁的安全管理工程师苏阳(化名)成功捐献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这袋“生命火种”将由专人紧急送往华东地区,为一名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

苏阳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间回到2009年,苏阳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在校园献血车上完成了人生首次无偿献血。“护士说200毫升血可能挽救一条生命,我没想太多就去了。”他说。2010年,再次献血时,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献血一样,他当即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截至2024年,他累计献血52次,总量达10700毫升,相当于2.5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2023年,他还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今年4月,他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说,我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问我是否愿意捐献。”尽管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具体流程认知模糊,但苏阳没有犹豫:“当初入库,15年来就是为了等这一天!”

为确保捐献质量,苏阳主动查阅医学资料、咨询专业医生,了解到现代外周血采集技术无需骨髓穿刺,“就跟献血差不多,唯一可能的不适,是动员剂带来的短暂酸痛”。他说。准备期间,他还戒掉了高油高盐饮食,并开始慢跑。“我得对患者负责,不能因自己的疏忽影响捐献。”

7月20日,苏阳入住采集医院做最后准备。连续5天的动员剂注射让他出现低热反应,但他始终乐观:“比起患者的痛苦,这点不适真的微不足道。”

苏阳在配合采集造血干细胞。

7月25日,经过4小时采集,苏阳成功捐献,他成为全国第20647例、湖北第7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介绍,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捐献都是“生命的奇迹”。截至目前,全国库容仅362万份,每年实现捐献约1500例,仍有许多患者在等待中与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