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到底是什么人支持样板戏,又是什么人反对样板戏?其实对样板戏的评价,从深处反映了一

到底是什么人支持样板戏,又是什么人反对样板戏?其实对样板戏的评价,从深处反映了一个人的立场与对那段历史的态度。莫言就曾在散文里写道:“童年的我常在村头大喇叭里听到样板戏,里面的人物似乎永远愤怒,毫无温情,只有仇恨与斗争!”作家冯英子也直言:“既然十年历史已被彻底否定,那作为天之骄子的样板戏还有理由存在吗?挂着京剧的名号,却搞的不伦不类!”当然,有反对的,就有支持的。京剧谭元寿曾参与讨论,他说:“一切有价值的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因为其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样板戏虽然受特定时代的限制,但是它作为通俗的、面向人民大众的艺术,无疑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性质。” 首先,就题材而言,样板戏多为现实题材。大部分样板戏都是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另有少数样板戏直接描述现实生活。与传统戏剧相比,样板戏无论是唱词还是扮相,都十分贴近现实,题材也更加贴近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民的自身经历,观众看后很容易拉近自己和演员的距离,因此也极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样板戏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还在于它塑造了许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可亲可敬的英雄人物,如杨子荣、李玉和、少剑波、洪常青……他们身上热爱祖国、奉献自我的崇高精神和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赞扬。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都是真实的,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样板戏不仅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还塑造了许多普通的人物形象。如李铁梅、李奶奶、小常宝……他们身份平凡,只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民族解放,他们也极尽自己微小而又强大的力量,像铁梅历经种种阻挠,终于将密电码交给游击队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大众心中,他们也是真正的英雄。这些“普通人”形象的塑造,极其贴近百姓生活,使得样板戏具有亲民的特点。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戏剧语言中的性格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的布景、灯光的运用等多种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在这些手段中,语言无疑是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 性格化,就是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来设计语言,使语言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人物身份、性格相适应。在样板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性格化语言设计。以《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场为例,编剧人员巧妙地利用人物之间的内心呼应,构成了一段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在这场戏中,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这三个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被清晰地勾画出来,戏剧冲突也被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刁德一首先开口:“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这段话看似在夸奖阿庆嫂,实则暗藏杀机,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反话正说,旁敲侧击。阿庆嫂一听便知其意,立即回绝道:“参谋长修要谬夸张,舍己救人不敢当。”接着,她又巧妙地给出了一个既合乎自己身份又足以服人的理由:“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这段话既体现了阿庆嫂的江湖气,又符合她独立支撑局面的现状,同时还捎带奉承了胡司令,真是面面俱到,无可厚非。 然而,刁德一并未就此罢休,他继续追击:“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刁德一的战术是步步紧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他那副狰狞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面对刁德一的步步紧逼,阿庆嫂选择了迂回制胜的策略。她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这段唱词表面上看似潇洒自如,随便得很,实则句句都在回绝刁德一的怀疑,而且有理有力,滔滔不绝。特别是借助于泼掉半杯茶的动作,阿庆嫂对刁德一之流所持的鄙弃态度表现得更加生动、深刻、鲜明。 这段智斗戏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在规定情境中对人、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态度、情绪,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这是语言性格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它展现戏剧冲突、阐述作品主题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比如《智取威虎山》中发动群众一场戏,少剑波与李勇奇的一段唱词就非常通俗易懂。少剑波唱道:“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几十年闹革命南北转战,……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李勇奇则回应道:“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亲人哪!我不该青红不分皂白不辩,我不该将亲人当仇人,羞愧难言!……从此我跟定共产党把虎狼撵,不管是水里走,火里钻,粉身碎骨也心甘,纵有千难与万险,扫平威虎山我一马当先!”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7
2025-07-26 05:27
样板戏打了鸡血,上头
舒墨
舒墨 2
2025-07-25 23:52
艺术作品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塑造了多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比如西游中的师徒四人、牛魔王、观音……水浒中的武汉、林冲、鲁智深……八大样板戏中杨子荣、阿庆嫂、白毛女、黄世仁……就算没看过的人也没几个人不知道吧,更何况还有“人一走,茶就凉”这样已经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鲜活台词。那还怎么否定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呢?反倒是什么莫言、冯英子之流,不管是否顶着诺奖的光环,有几个普通人能说出你们的小说中的哪怕一个人物的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