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主席一语道破天机。 乾陵前那块巍峨的无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主席一语道破天机。 乾陵前那块巍峨的无字碑,一千多年来让无数人困惑不解。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何在自己的陵前立下一座空白石碑?是功德无量无法言表,还是自知罪深不敢留名?各种说法争论不休,直到毛主席的一句话,才真正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的神秘面纱。 在陕西乾县梁山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静静矗立了一千多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陵前那块高达7.53米的巨大石碑。据记载,碑未刻字但有4.5厘米方格3696格,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这些整齐的方格证明,武则天生前已经写好了碑文,但为什么到现在碑上还是一片空白呢? 从武则天的成长轨迹来看,她绝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女子。武德七年出生于山西文水县的她,父亲武士彟靠经营木材发家致富,后来支持李渊起兵,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十四岁入宫成为太宗才人的武氏,在宫中度过了十二年默默无闻的时光。太宗驾崩后,她按例出家感业寺,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永徽二年。高宗李治在感业寺重遇武氏,被她的才情深深吸引,不久便召她入宫。从昭仪到皇后,武氏步步为营,逐渐掌握了实权。高宗身体多病,武氏开始临朝听政,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她先是以太后身份摄政,后来干脆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她延续均田制,重视农业发展,编撰《兆人本业》农书推广农业技术。在选拔人才方面,她打破门第观念,创立殿试制度、武举制度,让各阶层人士都有入仕机会。军事上也颇有建树,成功处理东突厥威胁,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可以说,她的统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但武则天的手段也相当残酷。为了巩固政权,她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大肆杀戮反对者。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李弘、李贤相继死在她手里。这种铁腕统治虽然稳定了政权,但也给她留下了争议。 关于无字碑的成因,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武则天功德无量,文字无法表达;第二种认为她自知罪孽深重,不敢留下碑文;第三种认为这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判。 真正的答案来自毛主席的深刻见解。1975年,毛泽东在同孟锦云谈话时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这番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毛主席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体现了她的自知之明和大智慧。作为一个在男权社会中登上皇位的女子,武则天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将引起争议。与其在碑上刻下溢美之词,不如留下空白,让历史去证明一切。 毛主席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很中肯。"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这种客观的评价,既肯定了她的政治才能,也没有回避她手段的残酷。 神龙元年正月,八十岁的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三天后,武则天传位给儿子李显,自己退居上阳宫。十个月后,这位传奇女皇在孤独中离世。 武则天的无字碑至今仍矗立在乾陵前,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北宋以后,不少文人在碑上题诗刻文,使"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但这些后人的题刻,恰恰印证了武则天当初的智慧:把功过评判留给后人,让历史来书写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字碑体现的不仅是武则天的智慧,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历史观。真正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装饰,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会给出公正的审判。 武则天的无字碑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历史谜题,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功过得失?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对武则天和她的无字碑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跨越千年的智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