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夜间精准打击,匕首超高音速导弹再次亮相。 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如同一枚投入俄乌战场的重磅信号弹,不仅清晰勾勒出俄军夜间打击行动的规模与强度,更通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亮相,向外界释放出其在战场火力投送能力上的强硬底气。这场覆盖空、海、陆多维度的远程精确打击,既是对乌克兰军工体系和军事基础设施的精准“点穴”,也是俄军在战场博弈中战略意图的集中展现。 从打击手段来看,“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动用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俄军现役的“明星武器”,“匕首”以其超过10马赫的飞行速度、复杂的变轨能力和对现有防空系统的强突防性,一直被视为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装备之一。 此次与空基巡航导弹、海基弹道导弹及攻击型无人机协同作战,形成了“高速突防+饱和攻击”的组合拳——“匕首”负责撕裂乌军防空网的核心节点,为其他武器开辟通道;无人机则利用低空、慢速的特性,对防空盲区的小型目标进行补充打击,而传统远程导弹则针对大型军工厂区、机场跑道等硬目标实施摧毁。这种多层次的火力搭配,既检验了俄军不同武器系统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凸显了其对乌克兰军事潜力“釜底抽薪”的战略目标。 俄国防部强调“所有预定目标均已被命中”,这一表述背后是对打击精度的绝对自信。乌克兰的军工企业是支撑其前线武器补给的“造血机器”,而军用机场则是其接收西方援助武器、部署作战飞机的关键枢纽。俄军此次夜间行动直指这两大核心,显然是为了切断乌军的“武器供应链”——摧毁军工企业的生产线,意味着乌军自制弹药和装备的补充能力将大幅削弱;瘫痪军用机场基础设施,则可能延缓西方援乌武器的转运效率,让前线部队陷入“有枪无弹”“有机难飞”的困境。从战场逻辑来看,这既是对乌军近期试图通过反攻夺回阵地的回应,也是俄军为巩固防线、掌握战场主动权而采取的预防性打击。 对于乌克兰而言,此次打击的影响或许不止于物质层面。军工设施的损毁意味着短期内武器生产的停滞,而机场瘫痪则可能加剧其对外部援助的依赖——但西方的武器输送本就因内部分歧而时断时续,如今俄军的精准打击更是让这种依赖变得岌岌可危。乌克兰军方尚未对打击造成的具体损失作出回应,但从俄军“所有预定目标均被命中”的通报来看,其军工产能和空中部署能力无疑将受到阶段性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