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通信员在望远镜中,在阵地前沿看到6头牛,有人在匍匐驱赶牛群,仔细一看竟然是失踪的班长许明习,连长生气的要处分他许明习却说:不管你记不记处分,这6头牛我一定得带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安徽颍上县的村口,乡亲们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福牛”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是一头脖子上挂过军功章的老黄牛。 当年,一位叫“王大娘”的老人,总会默默牵着它,朝着南疆的方向伫立,像是在为谁致哀,这头牛和它的后代,承载着一个普通士兵最重也最真的承诺。 要说清这承诺,得回到1980年惨烈的罗家坪大山战役,三班班长“许明习”,带着尖刀班穿插敌后,双腿被炸伤也硬是拿下了高地,荣立一等功。 可胜利的背后,是三班13名弟兄的牺牲,这份痛,比他腿上的伤口要深得多。 在医院养伤时,许明习翻来覆去地看那份阵亡名单,每个名字都像针一样扎心,更让他难受的是,在整理遗物时他发现,牺牲的战友里有6个是农村的贫困户,穷到家里连头耕牛都没有。 他记得四川来的新兵小王,倒下时还拽着他的衣角,断断续续地说:“班长我家那头老黄牛……” 许明习打听过,当时国家给的800元抚恤金,根本买不起一头牛,对一个没了顶梁柱的农家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 没了牛,地怎么种,日子怎么生存,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必须为牺牲的弟兄们,为他们的家人,把这活命的“老黄牛”找回来。 机会出现在1984年,已是前线老兵的许明习在观察哨发现,对面的越军常用牛群趟雷,可这些牛也精明,总在雷区边缘打转,不肯往里走,他心里一动,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 许明习经长时间观察后,趁着黑夜偷偷溜了出去,他伏在地面上,一点点绕至牛群后方,小心翼翼地将六头牛朝我方阵地引去。 这趟“赶牛”之路,硬是走了整整三天三夜,白天他带着牛藏匿,晚上行动,既要躲敌人的冷枪,又要绕开密布的地雷。 终于,在一个清晨,前沿观察哨的通信员“李刚”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诡异的一幕:六头黄牛慢悠悠地走着,后面还跟着一个人影在地上爬。 镜头拉近时,李刚才看清楚,那不是失踪了三天的许明习吗,他竟然在敌人的火力覆盖区里牵牛! 消息传到连长那,连长气得一拳砸在墙上,战时擅自行动,不仅是违纪,更是拿整个阵地的安全开玩笑。 可当许明习灰头土脸地回到连部,面对连长的怒火,他只是沙哑着嗓子说:“连长,怎么处分都行,但这六头牛,我一定要带走。” 团长“张又侠”听闻此事,火气更大,这严重违反作战纪律,必须记大过。 然而,当许明习说出这六头牛的去向时,团长沉默了,他想起几天前,许明习刚交上第七份请战书,这小子早就把命豁出去了。 过了许久,团长猛地从兜里掏出“红塔山”香烟拍在桌上,吼道:“拿着烟,去卫生队包扎!快!”那一刻,这位铁血团长的眼角也红了。 最终,处分从记大过变成了警告,而这六头“特殊战利品”,经后勤部门火速送往了安徽、河南等地的六户烈士家中。 可惜,1984年7月12日,在151高地争夺战中,许明习在反冲锋时被狙击手击中,当场牺牲,倒下的那一刻,他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六张年轻憨厚的脸。 战友们清理遗物时,在他口袋里找到一张被汗水泡得发皱的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六户烈士家属的详细地址,连门牌号和邮编都一清二楚。 更让人震撼的是,遗物箱底还有一封血迹斑斑的信,信里写着:“若我牺牲,抚恤金请平分给其他七户,”原来,他连自己牺牲后的事都安排好了。 许明习牺牲的消息传回后方,才有了开头王大娘牵着“福牛”在村口遥祭的一幕,三十多年过去,罗家坪主峰的纪念碑下,六头铜牛雕塑依旧朝着北方,仿佛在与许明习一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当时,800元抚恤金着实微薄,但许明习毫无怨言,他以自己的方式,既为国家,同时为自己,弥补了这份亏欠。 他知道,对那些家庭而言,一头能下地的耕牛,远比一笔钱来得实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不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在于扛起牺牲战友身后的一切。 他用一条命,为六个家庭换来了活下去的希望,也给“战友情”这三个字,写下了最重的注脚。 【信源】军事科学院《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