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

“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能无痛死亡。但事后在选择安乐死人的尸体上,发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痕迹。 瑞士一家推广“舒服死舱”的组织,其负责人之一威利特,不久前从德国一栋高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47岁的人生。他本该在洗脱谋杀嫌疑后松一口气,谁知却选择了这条路。而这一切都得从他和他团队引以为傲的发明——“安乐死舱”说起。 安乐死在瑞士等地早已合法,但传统注射程序不仅审核严格,费用也动辄上万瑞郎,挡住了不少人的去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安乐死倡导者菲利普·尼奇克在2017年推出了用3D打印制造的“安乐死舱”。它的卖点相当诱人:外形酷似一个胶囊,内置一罐液氮,成本仅几十美元。 使用者可以把它运到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无论是海滩还是树林,只需躺进去按下按钮,舱内氧气就会迅速被氮气取代,理论上能让人在缺氧的睡梦中“安逸地飞向天堂”。这种主打“自己动手”和“场景随心选”的设计,加上极低的价格,一时间火遍全球,被许多绝望者视为解脱的福音。 2024年一位64岁的美国女士成了全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饱受多种疾病折磨,早已心灰意冷,安乐舱的自主、便捷和低价正中她的下怀。在瑞士一片静谧的树林里,威利特作为公司负责人,亲自到场见证了她生命最后一程。 然而这位女士刚“离去”,警方就迅速赶到,将威利特等人以涉嫌谋杀的罪名带走调查。这本是协助自杀案件中的例行程序,可在检查尸体时,一个细节让所有人不寒而栗:这位女士的脖子上,有一道奇怪的压痕。 这道印记的出现,让“无痛安乐死”的承诺顿时蒙上了一层阴影。威利特随即交出这位女士自愿求死的电话录音,并解释说她患有一种罕见的颈部骨骼疾病,那道印子只是旧伤疤。经过数月调查,警方最终因证据不足将他释放。 可是那道印记的背后,藏着一个残酷得多的可能性。安乐死舱的原理,是通过注入氮气造成急性缺氧。从生理上说,一个人在被剥夺氧气、濒临死亡的瞬间,真的能毫无痛苦和挣扎吗? 一种更可怕的解释浮出水面:当事人因无法呼吸的巨大痛苦,在密闭的舱内本能地抓挠、撕扯自己的脖子,试图获取一丝空气,那道印记正是临死前剧烈挣扎留下的铁证。 这一发现几乎彻底推翻了“无痛死亡”的承诺,让整个项目看起来更像一场残酷的骗局。这道印记也成了对“安逸飞向天堂”这一宣传最无情的讽刺。 尽管法律上重获自由,威利特的精神世界却彻底垮了。在被警方和公众反复当作“杀人凶手”审视的几个月里,他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用他的伙伴尼奇克的话说,他的内心“像被扔进了洗衣机,乱得不行”。 威利特本就命途多舛,童年压抑,父亲也在他14岁时自杀。警方的调查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曾两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终日被幻觉和耳鸣折磨。此前他从三楼跳下侥幸生还,但今年五月,当熟悉的痛苦再次袭来,他没有再犹豫。 尼奇克坚信,是警方的审讯把威利特逼上了绝路。但也有人认为,威利特或许是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他没能给绝望者带去体面的解脱,反而可能将他们的希望变成了一场痛苦的噩梦。对于这些说法,瑞士警方至今保持沉默。 威利特的悲剧以及“安乐死舱”所暴露的谎言,再次将“体面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这种号称能一键实现无痛死亡的机器,究竟是科技带来的福音,还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即便像注射死刑这种理论上无痛的方式,也可能只是强效麻醉剂屏蔽了痛苦的表达,而非痛苦本身。 生命只有一次,它的珍贵与复杂,不应被任何看似轻松的科技噱头所简化。在如何告别生命这个终极问题上,任何选择都应确保它真正回归人性的温度与价值,而不是追求一种虚假的、流于表面的“轻松”。

评论列表

at920
at920 2
2025-07-27 22:08
麻药很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