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许昌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豫中会战(1944年)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河南省许昌市(当时称许昌县)。 这场战斗以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和最终惨烈失守而闻名,是豫中会战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缩影。

“许昌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豫中会战(1944年)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河南省许昌市(当时称许昌县)。

这场战斗以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和最终惨烈失守而闻名,是豫中会战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缩影。

1,背景: 豫湘桂战役(一号作战):

1944年,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从东北到越南)的“一号作战”。其第一阶段就是豫中会战,目标是占领河南境内的平汉铁路线及周边要地,特别是洛阳。

日军目标: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约15万兵力,企图围歼中国第一战区主力(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攻占郑州、洛阳、许昌等战略要点。

许昌的重要性:许昌位于平汉铁路线上,是连接郑州和武汉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汤恩伯兵团的重要据点。日军欲取郑州、洛阳,必先攻占许昌以扫清侧翼威胁。

2,中国守军: 主力部队:负责守卫许昌的是国民革命军第28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下辖的新编第29师。该师并非中央军嫡系精锐,主要由地方部队改编补充而成,兵员和装备相对不足。

指挥官:师长吕公良中将(追晋中将)。

兵力:新编第29师满编应有约8000-10000人,但战前实际兵力可能不足此数,且装备较差,缺乏重武器和反坦克武器。

任务:上级命令是死守许昌,为战区主力调动和部署争取时间。

3,战斗经过: 时间:1944年4月28日至5月1日。

日军进攻:日军以精锐的第37师团(师团长长野祐一郎)为主力,配属坦克、重炮和航空兵,从南、北、西三面包围许昌,发起猛烈进攻。

激烈抵抗:新编29师官兵在吕公良师长指挥下,依托简陋工事,进行了殊死抵抗。 面对日军的绝对火力优势(尤其是坦克突击和飞机轰炸),守军以血肉之躯顽强阻击,战斗异常惨烈。许多阵地反复易手,双方均付出重大伤亡。

巷战与城破:4月30日,日军在坦克引导下突破城垣,攻入城内。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和逐屋争夺。

突围与殉国: 5月1日,在城防已破、援军无望(汤恩伯兵团主力未及时有效增援)的情况下,吕公良师长率残部向东北方向突围。

在突围途中,吕公良将军身负重伤,拒绝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一说在突围战斗中牺牲)。副师长黄永淮、团长杨尚武、李培芹等多位高级军官也相继阵亡。

4,结果与影响 许昌失守:经过四昼夜血战,许昌于5月1日陷落。 惨重损失:新编第29师几乎全军覆没,伤亡极其惨重。师长、副师长、团长等大批军官殉国,士兵伤亡殆尽。

战略影响:许昌的失守,使得日军得以沿平汉线继续南下西进,加速了整个豫中战局的恶化,最终导致了郑州、洛阳等重要城市的相继沦陷。

精神象征:尽管许昌失守,但新编第29师官兵,特别是以吕公良将军为代表的将士们,在装备劣势、援军不至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成为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

5,评价与意义: 悲壮的牺牲:许昌保卫战是抗战后期一场以弱抗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惨烈城市防御战,体现了中国军人不畏强敌、誓死报国的崇高气节。

指挥与援军问题:战役也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在指挥协调(汤恩伯主力未能有效救援)、装备补给、情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豫中会战转折点:许昌的迅速失守,成为豫中会战中国军队失利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5
2025-07-26 19:17
要地不配主力,汤恩伯个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