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

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只见一军人快步下车,恭恭敬敬敬礼喊,老首长,您受苦了。吴副场长却往外赶人,讲,你走,你真不该过来啊。 吴成德这人,出生在1912年的山西新绛县一个普通农家,原名叫吴功美。从小念完小学,就在家乡干起了乡村老师的工作。那时候抗日战争打响了,他没多想,就在1937年3月跑到太原,加入了革命队伍,当上了红军战士。打仗的日子可不轻松,他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在部队里负责政治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在部队搞组织动员和思想教育,帮着队伍打了不少硬仗。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已经是个老资格的干部了。 1951年3月,他跟着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跨过鸭绿江,进了朝鲜战场。当时部队准备得挺仓促,第五次战役一开打,他就临危受命,当上了师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那个师本来是解放战争中从山西起家的部队,战斗力不弱,但进了朝鲜,面对美军的飞机坦克,压力山大。战役打到后期,第一八零师在铁原南边被围住了,突围的时候损失惨重。他带着残余部队在敌后山区坚持了14个月的游击战,最后力量耗尽,被敌人俘虏了。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了,通过战俘交换,他才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组织上审查了两年,1955年开了除党籍和军籍,安置他去辽宁盘锦农垦局大洼农场当副场长。从那以后,他就扎根农场,学着干农活,开拖拉机,开荒种地。农场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实干家,从没听他说起过当年的军旅事。 吴成德在农场干活的时候,总是起早贪黑,带着职工超额完成任务。1958年他五十多岁了,还每天凌晨4点到工地,和大家一起挖土运石头。秋收时,拖拉机陷泥坑,他二话不说跳下去推车,泥巴齐腰深也不在乎。没人知道他以前指挥过千人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打过大仗。 1959年春天,新场长庞克昌调来,一眼认出他,因为庞克昌当年是第一八零师的作战参谋,两人一起在朝鲜并肩作战过。庞克昌重逢时,主动过去握手,那天晚上他们在办公室聊到深夜,谈起那些没回来的战友。吴成德在农场一干就是15年,1965年扩建养猪场,他亲自上屋顶铺瓦,同事担心安全,他说这不算啥,当年在鸭绿江修桥时头顶还有敌机轰炸。他的生产队因为他带动,连续多年粮食超产,从1967年到1974年,他连着八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农场职工只知道老吴话少,但干活卖力,从不摆架子。 吴成德在农场的工作,体现出他那股子韧劲。修渠、种地、养猪,他样样上手,从不偷懒。职工们学着他,生产队年年超标。他五十多岁了,还爬屋顶干活,别人劝,他说比起朝鲜的苦,这点算啥。组织上1982年恢复了他的党籍和老红军待遇,那年他70岁,接到通知时,眼泪下来了,但没多说,就继续过日子。 1990年秋天,他病重了,让儿子床底下拿出一个木盒子。里面有枚三等功军功章和1952年志愿军总部的嘉奖令,表彰他在第五次战役的表现。他让儿子捐给丹东的纪念馆,说放家里没用。记者采访他,问转业农场后悔不,他说团里回来的人不到十分之一,真正的功臣都留在朝鲜了。他没把那些东西当宝贝,觉得牺牲的战友才值得记住。 回国后,很多像他这样的老兵,选择低调生活,在普通岗位上继续出力。第一八零师的损失,是抗美援朝中一个典型例子,突围失败导致7000多人被俘,但那些坚持回国的,都没背叛。吴成德被俘时,是志愿军中级别最高的,审查后安置农场,干了27年劳动。他没抱怨,觉得这是组织安排,就踏实干。去世前,他把遗物捐出去,不想留私藏。1996年3月6日,他走了,农场办了简朴追悼会,来的人有职工,还有外地赶来的老战友。大家都是从朝鲜回来后,散到各地当普通人,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