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位受重伤的国民党士兵倒在了六旬农妇家门口。农妇当即对这位国军进行了救治,之后将其送到了30公里外的八路军驻守团。二十年后,已经80多岁的的农妇正在门口晒太阳,突然出现了个中年男子,男子抱着老太太的腿,嘴里喊着:“娘,我来看你了。” 谭自玉是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加入国民党军队51军113师,当了个普通士兵。那时候抗日战火正烈,他跟着部队在山东各地打游击,经历了不少战斗。国民党军队在乡村征粮的事时有发生,让当地百姓挺反感,士兵们有时强行拿走村民的粮食,留下不少怨言。谭自玉作为基层兵,也参与过这些行动,不过他主要还是在前线对日军作战。 1942年11月,日军对沂水崮山地区大扫荡,集结了大量兵力,把八路军和国民党部队围在山上。战斗打得激烈,国民党部队损失了两百多人,只剩六十来人突围。谭自玉在战斗中腿部被炮弹炸伤,伤口深可见骨,他没法正常突围,只能从山崖滚下去。没想到崖壁上的枯树枝缓冲了冲击,他昏迷一天后醒来,看到战友尸体堆里躺着,就爬向附近村庄求生。 肖韩氏是沂水县一个村的农妇,那年62岁,丈夫早亡,她和儿媳妇一起过日子。村子在山区,生活靠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抗日时期,日军常来扫荡,国民党士兵也进村征粮,村民们躲都来不及。肖韩氏见过这些事,对国民党士兵没啥好印象,但她觉得中国人打鬼子都该帮一把。谭自玉敲门晕倒后,她和儿媳妇把他抬进屋,发现是国民党军装,儿媳妇犹豫了下,但肖韩氏坚持救人。她用温盐水清理伤口,喂玉米面糊糊,让他养伤半年。村里人问起,她说成八路军伤员,避免麻烦。谭自玉伤好后,肖韩氏亲自送他去30公里外的八路军驻地,他就这样加入了八路军,继续抗日。 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出力,但他们在后方的行为让百姓不满,比如征粮时不讲道理,强拿硬要。肖韩氏没被这些影响,她救谭自玉纯粹因为民族大义。谭自玉从国民党转到八路军,也说明了部队间的差异,八路军更注重军民团结,不搞欺压百姓那一套。这样的转变在抗日时期不算少见,很多国民党士兵受伤后被百姓救治,接触到八路军后选择加入。肖韩氏的举动体现了普通民众的觉悟,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农妇,却在关键时刻伸把手,救了人还指引了路。 二十年后,1961年腊月,谭自玉在上海工作,想起恩人,就带着两斤猪肉回村找肖韩氏。那时候猪肉不好买,他排队弄到手,一路赶去。肖韩氏已八十多岁,他跪下认亲,两人聊起往事。他在村里过春节,和肖韩氏子女相处融洽,像自家亲戚。回上海后,他常去看望,带东西寄钱,直到1964年肖韩氏去世,他赶去送最后一程。此后,他和肖家子女保持联系,像兄弟一样。谭自玉晚年继续工作,故事流传下来,成了军民鱼水情的例子。 从历史看,沂水崮山战斗是真实事件,日军扫荡时兵力悬殊,中国部队顽强抵抗。八路军和国民党联手抗日,但基层摩擦不断。肖韩氏救人后,谭自玉加入八路军,参加了更多战斗。这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力量,国民党士兵转投八路军的事例不少,推动了抗日胜利。肖韩氏的家庭后来也受益,谭自玉的帮助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