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0年,一位省委副书记的家遭遇盗窃,小偷翻遍了每个角落,最终带着战利品离开,

1990年,一位省委副书记的家遭遇盗窃,小偷翻遍了每个角落,最终带着战利品离开,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当小偷被抓获时,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郑培民曾在湖南省委担任要职,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为民服务”的代名词。作为一位历经多个重要岗位的领导者,郑培民在官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尊敬,更在基层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83年起,郑培民先后担任了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在湘潭这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要推动经济的增长,更要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真正考验他的,是1990年调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书记后的那段岁月。湘西,这片偏远而贫困的土地,与繁华的湘潭相比,差距巨大。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郑培民没有丝毫的犹豫。   初到湘西,郑培民并没有选择高高在上的办公桌,而是直接走进了最贫困、最偏远的地方——叭仁村。这个村子坐落在一座陡峭的山脊上,交通极为不便,几乎没有任何开发的痕迹。为了亲自了解民情,他不顾个人疲惫,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当时,许多人都对他能走进这片山区心存疑虑,因为此前只有乡干部曾冒险踏足这里。而郑培民的到来,标志着他与这些百姓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哪个村子最穷?”这是郑培民上任后向湘西干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询问,背后隐藏着他对贫困群众深深的关切与责任感。在得知叭仁村的艰难处境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亲自探访。这次访问,郑培民足足走了四个小时,才终于抵达这个被悬崖围绕的村庄。尽管道路艰险,郑培民丝毫没有退缩。他的决心和行动,激励了无数基层干部和群众。   在随后的日子里,郑培民没有停下脚步,他深入湘西的每个角落,走遍了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对于一个身处高位的领导者来说,这种深入基层的工作方式极为罕见,但郑培民却坚信,只有亲身体验民众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在他眼中,民众的疾苦就是他最大的责任,而解决这些问题,不只是行政任务,更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郑培民的工作作风,完全融入了“为民”的精神。每当走访农户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关心农民的餐桌和床铺,是否能吃得饱、睡得好。每次发现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或者亲自处理,或者组织相关人员帮助解决,直到群众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深厚情感,也让郑培民成为了湘西人民心中真正的“为民书记”。   直到1990年的一天,当时还时任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家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小偷深夜潜入,将屋内翻了个底朝天。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展开调查。专案组在现场勘查、走访群众、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当嫌疑人落网时,案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原来,小偷费尽心机撬开保险柜后,里面的"战利品"却让他大失所望。柜内并没有金银珠宝和大量现金,而是区区4000元和两条普通香烟。   消息很快传开,在百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人惊叹:一个省委副书记,家中的保险柜里竟然只有这么一点儿家当?更多人则为郑培民的清廉所折服,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竟然如此艰苦朴素,令人敬佩。   渐渐地,郑培民的清廉事迹在三湘大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郑清廉"。   如今回想起郑培民的一生,他对共产党人身份的理解,无疑塑造了他清廉自守的人格特质。在他简朴得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一颗为民纯粹的赤子之心。无论是在工厂、地方,还是省里工作,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脚踏实地为民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