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日军为啥要在帽子上挂两块布?专家:此举可帮日军减少10万伤亡

在欣赏那些描绘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时,许多观众都注意到了日军士兵所佩戴的军帽,那两侧悬挂布帘的设计显得有些滑稽,民间戏谑地称之为“屁帘”。然而,这种独特的设计究竟有什么用处?日本军队为何坚持采用这种样式?在互联网上,一位日本专家曾提到,这一设计能够让日军减少多达10万的士兵伤亡。这一说法令人好奇,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实际上,这种带有垂布的军帽并非日本的原创,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彼时,法国人在其非洲殖民地的军队中就开始使用这种设计。当时,法国军队驻扎在北非,面对酷热的天气和强烈的阳光,士兵们的脖子容易被晒伤,更何况还要应对蚊虫的叮咬,这些都为士兵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法国军帽的设计中增加了两块布,以遮挡脖部和耳朵,为士兵提供了实用的防护。

日本人则喜欢把这种设计说成是受到本土文化的启发,比如他们提到的江户时代武士所戴的“立乌帽子”,这款帽子同样带有垂布,原本是为了遮挡脖部而设计的,确实与日军帽子有些相似。然而,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认为这种说法大多是自我辩解,缺乏实质性证据。

在经历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并迅速全盘西化,军队的许多设计也参考借鉴了西方的模式。1899年,日本军方首次尝试在军帽上增加这种布帘设计,经过数年的发展,到1938年,日军终于推出了正式的野战帽。这款帽子的顶部圆润,前部装饰有星徽,而后方的四块棉布帘则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能够与帽子底部连接。当需要使用时,只需将其放下,便能起到防护的作用。

然而,日军如此推崇这种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战场环境的要求。在二战期间,日军作战的地域广泛,自然气候差异显著。在中国北方,冬天寒冷、夏天干燥,士兵们多选择无帘的露耳帽,而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和沼泽地的环境则截然不同,炎热的太阳和密布的蚊虫,使得这类布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炎炎夏日,防晒成为了士兵们的头等大事。士兵的脖子如果暴露于外,易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造成皮肤灼伤,甚至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导致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当布帘垂下时,能够有效地覆盖后颈,阻挡直射的阳光,从而减少士兵中暑的风险。

此外,蚊虫叮咬也是士兵们面临的另一大麻烦。在热带地区,蚊子常常传播疟疾、黄热病等疾病,日军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士兵还没进行战斗就因为疾病而倒下。布帘在摇动时,能够产生干扰,从而降低蚊虫的靠近几率,减少叮咬的发生。

除了上述功能,这款军帽的布帘还有其他小用途。例如,战场上的炮火声响动荡,噪音极大,士兵的听力很可能受到损伤。布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冲这些声波,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而在射击时,飞出的弹壳有可能烫伤士兵,布帘能够适度地挡住,减少擦伤和感染的风险。同时,战场上风沙弥漫,布帘还能够有效遮挡耳朵,防止灰尘和沙子等异物侵入,引起炎症。

相关军事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在热带战场上,布帘的设计能够显著减少非战斗伤亡。所谓非战斗伤亡,就是指因疾病、受伤而无法继续战斗的情况。数据显示,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的总伤亡人数可达数百万,而其中非战斗部分占据了相当比例。因此,布帘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使用,确实在间接减少意外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或许真的为日军挽救了10万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