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李隆基手下不是没有能人,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

李隆基手下不是没有能人,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才后悔,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张九龄之后,大唐再无贤相!他的离场意味着开元盛世的落幕。 李隆基缺人才吗?不缺! 他年轻那会儿,那叫一个英明神武。他自己能干,手下也真有一大批硬梆梆的人物。像姚崇、宋璟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相,帮着他把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打造了“开元盛世”的金字招牌。张九龄,也正是后来接棒、扛起“盛世管家”重担的那个人。 张九龄这人,在开元盛世后期,那位置可太关键了。他不仅是宰相,更像是李隆基身边最后那道清醒的闸门,拦着皇帝别往沟里开。他不光会办事,管钱管人管地盘都有一套,关键人家骨头还硬,脑子还清楚,啥事儿都敢对着皇帝说道说道,不怕掉脑袋。他是真把国家前途,当成自个儿家的事来操心。 可问题就出在这,皇帝年纪越大,耳朵根子好像就越软,听不进硬话去了。头一回看走了眼:硬塞李林甫当接班人。 李隆基觉着宰相位置该换人了,心里相中了李林甫。张九龄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豁出去跟皇帝掰扯:“皇上,宰相这活计,关系天下人的饭碗,可不是闹着玩的!李林甫这人不行!” 张九龄看人毒,直接点破:“您看他平常说话挺顺耳是吧?可他那眼神、那做派透着一股子邪气(‘口有蜜,腹有剑’这个说法虽然有名但可能是后人总结的精髓,当时张九龄肯定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让他坐了这位子,绝对是祸根,以后麻烦可就大了!” 你猜李隆基听进去了没?没当回事儿!他觉得张九龄这是看人不顺眼,小题大做。心想:“李林甫办事挺利索,说话也好听,就他了!” 胳膊扭不过大腿,张九龄再倔也没用。李林甫就这样坐稳了宰相位置。后来的事儿大伙儿都知道了,这家伙上台后玩得一手好权术,堵皇帝耳朵(不让别人说真话),清理异己(把不听话的官员干掉),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开元盛世那点精气神,就是从他这儿开始一点点被祸害光的。张九龄是唯一一个在大局未崩前,就看清李林甫本质并奋力劝阻的人,这眼光毒得吓人。 第二回心慈手软:放跑了安禄山这头恶狼。没过多久,边关大将张守珪抓了个胡人军官安禄山。这小子仗着有点功劳就飘了,打了败仗还损兵折将,按军法当斩。张守珪把他押回长安等着砍头。 安禄山命不该绝,不知道怎么混到了皇帝跟前。李隆基一瞅,这家伙长得五大三粗,说话也有一股子憨直劲儿(装的),心里居然还有点喜欢。嘿,觉得是个人才!这时候,张九龄又跳出来了,急得脑门子冒汗:“皇上!这人不能留!我研究面相学问(唐朝人信这个),这家伙长得就反骨峥嵘(狼顾之相),眼神凶狠,是标准的逆贼坯子!您现在看他可怜,心一软放过他,将来他必定是大唐的心腹之患!现在按军法杀了他,正好绝了后患!” 李隆基听完啥反应?大概觉得张九龄有点神经过敏吧。一个边境来的愣头青,至于吗?加上旁边可能有人(比如李林甫)帮腔说好话,皇帝那颗“爱才”之心占了上风。得,安禄山的脑袋保住了!张九龄急得拍大腿也没辙。历史证明,张九龄这次是真的预言家,后来安禄山掀起的“安史之乱”,差点把大唐的屋顶都掀翻了,就是当初这一念之仁埋下的雷。 两回金玉良言,两回石沉大海。 张九龄呢?就因为老跟皇帝唱反调(尤其怼李林甫),日子越来越难过。他那套直来直去、有啥说啥的做派,在越来越喜欢听马屁的李隆基那里不招待见了。后来,皇帝到底找借口把他撸了下去,贬到荆州做了个地方官,没过几年,就在外地郁郁而终。 张九龄一走,他曾经的位置,那个在皇帝跟前能说敢说、眼光还准的宰相宝座,好像就变了味。李林甫彻底成了主角,再没人敢像张九龄那样直言进谏。朝堂上溜须拍马成了主旋律,下头的问题堆积如山也没人报,报上来的都是歌舞升平的好消息。唐玄宗沉溺在杨贵妃的温柔乡和自个儿以为的太平盛世里,完全不知道外面天快塌了。 苦果来了!安史之乱!十几年后,安禄山真的反了!叛军直扑洛阳、长安,来势汹汹,摧枯拉朽。繁华的长安城转眼成了废墟,李隆基吓得连老婆(杨贵妃)都保不住了(马嵬坡赐死),带着儿子大臣仓皇逃往四川避难。从天堂跌落到地狱。 颠簸在逃命路上,白发苍苍的老皇帝李隆基,大概第一次尝到了什么叫“悔断肠子”。 估计是在路上颠得头晕脑胀的时候,或者到了四川稍微定下神之后,他想起了那个很多年前就警告过他安禄山必反、还差点砍掉安禄山脑袋的人——张九龄。张九龄当时的每一句斩钉截铁的警告,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刀子一样扎心。人家字字句句都是为他好,为国家好,自己怎么就被猪油蒙了心,就是不听呢? 肠子都悔青了的李隆基,做了一件能让他心里稍微好受点的事:派人去韶关,给张九龄重修坟墓,按宰相的规格进行郑重祭奠。 他知道钱也换不回那个敢说话的宰相了,也挡不住叛军的铁蹄了。这更像是一个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对着死去忠臣亡魂的一声迟到的道歉和哀叹: 要是你还在,听你的话该多好啊!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