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前线航空兵MIG-23歼击机引导指令
苏联时期MIG-23M/ML歼击机主要律属于前线航空兵,作战引导有无线电语音和数传指令两种方式。无线电语音引导主要由机场指挥所歼击航空兵团作战参谋实施,数传指令引导必须配备地面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GCI),以及配套的数传指令发射舱。前线航空兵GCI是鼎鼎大名的“空气1”,它是苏联空军第一种地面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经改进后服役到八十年代,前线航空兵的第二、第三代歼击机均可以由它实施引导。
空气1配备的指令发射舱是第一代产品,被称为“Lazur蓝天”,音译“拉珠力”。蓝天指令发射舱接收指挥舱计算机生成的引导指灵,转换为UHF波段无线电指令信号向空中歼击机广播。该指令发射舱只有发射、没有接收功能,被引导歼击机只接收、不回答,因此功能比较单一,友方歼击机位置由配套雷达站获取,每套指令舱每次只能引导一架(一批次)飞机,最大传输距离350公里符合前线航空兵最大作战半径。国土防空军航程相对较远的飞机由规模更大、更先进的“光环”及配套的“绿松石”、“彩虹”指令战引导,具体可参考本博之前发表的苏俄国土防空一文。
MIG-23歼击机火控系统AWM-23采用模拟计算机,因此机载无线电设备要把地面指令舱发射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模拟计算机得出飞行员可阅读的引导指令。这套系统在苏俄被称为半自动指挥引导系统,实际就是飞行员按照座舱显示设备的指令操纵飞机迎击目标。MIG-23没有配备CRT雷达显像管,雷达信息在瞄准具上显示,瞄准具下方有一排灯光标志,用于向飞行员提供醒目的操纵指令。
左边开始第一个指令俄文字母ППС意思是“前半球”,代表目标与本机迎面飞行。如果此信号不亮,意思是“后半球”,代表本机从后半球接近目标。左边第2、3、4个数字表示目标距离,分别指距离目标100、60、36公里,战斗中距目标100公里应做好战斗准备、雷达预热,60公里雷达开机搜索目标,36公里接近高空中程弹发射距离,随时准备按平显发射信号发射导弹。国土防空军的第三代引导系统“金字塔”可以直接控制机载火控系统自动实施雷达搜索、雷达截获、导弹发射等动作。
第5个字母Ф意思是“加力”,信号灯点亮飞行员应及时打开加力,控制飞机加速或爬升,争取有利的接敌速度高度。再后面的三个标志代表目标与本机的相对位置,左、右或正前方,飞行员需根据标志操纵飞机对准目标。后面的!号代表新的指令已传达,飞行员应中断当前操作,并按新下达的指令操纵飞机。感叹号后面的Г指令代表飞行员应立即进行30度爬升或俯冲,将目标纳入R-23空空导弹发射包线内。
Т指令表示立即中止当前行动,收队返航返回机场。倒数第二个ПД表示雷达通道受到干扰,飞行员应及时改变雷达频率降低干扰影响,或转换到光电雷达通道截获目标。最后一个字母К代表火控系统自检状态。平显上还有两个字符信号,ПР表示目标进入导弹射程。ПП\ТР表示当前火控通道为雷达或光电。实战中如遇机动目标,飞行员仍然需要高超的战术素养完成任务,自动控制的意义在于发挥飞机的右侧包线潜力,拦截时效性强的超音速目标。
国土防空军的第三代歼击机苏二七、米格三十一采用数字化自动驾驶仪,受第三代地面控制系统金字塔指挥。自动驾驶仪可接收引导指令自动控制飞机飞行,飞行员只需控制油门及时开关加力就可完成截击航线,并且全自动模式下雷达开关、导弹发射也由火控系统自动控制。美国相似的装备是六十年代装备F-106的MA-1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