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愿意成为百姓的拖累。

汉文帝刘恒的陵墓至今仍是考古界的一个异类,考古队在霸陵的发掘中发现,这座帝王陵的陪葬品竟然以陶器为主,几乎没有金银器物。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而霸陵的陪葬品总价值还不如一个诸侯墓。

刘恒8岁时被分封到代国,那里是汉朝最贫瘠的边境,薄姬做出这个决定时,朝中无人理解,代国土地贫瘠,常年遭受匈奴侵扰,是个典型的”苦差事“,但正是这个决定救了母子二人的命。

吕后掌权后,刘邦的儿子们接连死于非命,唯独远在代国的刘恒因为地位边缘、威胁最小而幸存下来。

在代国的15年里,刘恒经历了真正的民间疾苦,公元前177年,匈奴大举入侵代国,刘恒亲自率军抵抗。

他”常居边,乐与士卒同苦乐“。当时代国连年歉收,刘恒下令开仓放粮,自己也改穿粗布衣衫。

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民生的深刻理解,即位后,他连续多年免除全国田租,要知道,田租是汉朝国库的主要来源,免除田租意味着国家收入大幅减少,但刘恒认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比充实国库更重要。

他还开放了盐铁专卖,此前这些都是国家垄断行业,利润丰厚,开放后虽然国库收入减少,但民间经济却因此繁荣起来,商贾可以自由经营,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刘恒病重时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遗诏,他在诏书中写道:”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意思是厚葬会让人破产,长期守孝会伤害生者,我坚决反对。

遗诏规定得极其详细,全国哭丧期从传统的三年改为三天;不许禁止民间婚嫁宴饮;送葬时所用器物一律用瓦制,不得使用金银;陵墓不起封土,不建高大建筑。

按照惯例,皇帝死后,后宫嫔妃要为其殉葬或终身守寡,但刘恒下令:”后宫夫人以下至少使,无子者出,令嫁。“意思是没有子女的后宫女子全部遣散回家,允许改嫁。

这道遗诏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认为这有损皇家威严,但刘恒坚持己见,他说:“死者何知?徒以活人而送死者,无益于死者,有害于生者。”

霸陵建成后果然与众不同,整座陵墓依山而建,没有大的封土堆,远看就像一座普通山丘,陪葬坑中放置的都是陶俑和日常用品,没有一件贵重物品。

公元13年赤眉军起义时,几乎洗劫了所有西汉皇陵,但霸陵因为“无利可图”而被忽略,盗墓贼们宁愿去挖一个小官的墓,也不愿意费力挖掘这座帝王陵。

刘恒的薄葬理念影响了后世几代皇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临终时也下诏要求薄葬,他的原陵同样简朴,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虽然规模不小,但陪葬品相对较少,也受到了汉文帝的影响。

刘恒的做法改变了民间的丧葬观念,在他的影响下,汉代中后期厚葬之风有所收敛。许多官员和富商开始效仿皇帝,选择相对简朴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