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袁世凯风流多情,九个妾都是美貌出众,为什么对原配妻子不离不弃

袁世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北洋军阀的创立者,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虽然他一生的决策和行为引发了不少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清朝末年那样动荡的时局中脱颖而出,凭借卓越的能力和智慧获得了显赫的地位。人们常说“英雄爱美人”,作为一位风云人物,袁世凯也未能免俗,他风流成性,妻妾成群,情史复杂。

袁世凯的一生有一位正妻于氏,九位妾室。他总共育有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虽然正妻于氏在众多妾室中并未得到过多宠爱,甚至在生活中常常处于冷落的境地,但她依旧维持着作为妻子的名分。袁世凯的妾中,有些出身青楼,甚至有一位外国女子,三姨太更是朝鲜王妃闵妃的表妹。可见,袁世凯在感情上,确实并不拘泥于传统。

尽管如此,袁世凯始终没有剥夺于氏作为正妻的地位,他在外界的眼中,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对她有着一定的尊重。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1915年,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试图自立为帝,他指定于氏为“皇后”。这似乎是对她某种程度的补偿,却又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于氏,袁世凯的正妻,来自河南沈丘,出身富贵人家。她的父亲于鏊是当地的土豪,家境富庶,名声显赫。作为一名千金小姐,于氏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不多,却熟知封建礼教,且品行端正,待人诚实善良。年轻时的袁世凯,虽然身世并不显赫,但凭借着努力和机遇,在十七岁时,尽管科举考试未能中举,但他的母亲和养父却没有放弃,迅速为他安排了相亲。于氏就是在这样的安排下,与袁世凯结为夫妻。对于袁世凯来说,娶到这位名门闺秀,既是门第上的对等,又是一个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好机会。

婚后的袁世凯和于氏最初过得较为幸福,彼此和睦,生活充满甜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袁世凯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他刚刚迎来长子袁克定的出生后不久,由于一次小小的争执,袁世凯对妻子的冷落渐渐加剧。具体来说,这场争执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晚上。夫妻二人回到房间,按照惯例,于氏为丈夫准备了洗漱的水。正当她在床上开始脱衣准备就寝时,袁世凯抬头看到她解下的红色绣花腰带,突然联想到了妓女这一形象,于是开口调侃:“你这打扮,活像个马班子。”这里的“马班子”是袁世凯家乡的方言,指的是妓女。如果于氏性格开朗、活泼,她可能会巧妙地回应,调侃丈夫几句,事情就会过去。然而,于氏性格内敛,话不多,且非常注重名节,她认为这番话带有侮辱意味,心中不悦,便冷冷地回敬道:“我不是马班子,我有姥姥家。”她此话意指自己是正妻,而不是无名的妾室。

然而,这番话让袁世凯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隐含的讽刺。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男子,袁世凯非常在意自己的母亲是偏房的出身,不能容忍别人拿这一点开玩笑。当妻子无意中揭示了他内心的敏感点,袁世凯愤怒至极,立即摔开房门,愤然离开。从此,袁世凯决定与于氏不再同房,这段婚姻也因此产生了裂痕。

尽管袁世凯后来迎娶了多个妾室,并在外面风流成性,但他从未正式休弃过于氏,依旧让她保持着正妻的地位。甚至在袁世凯称帝后,于氏被冠上“皇后”之名,尽管她对这一身份显得格外陌生和不适应。一次,袁世凯安排她穿上凤袍,出席与朝臣的正式场合。在众人面前,面对臣子们的朝贺,作为“皇后”的于氏竟然显得局促不安,完全没有皇后该有的风范。她甚至在别人向她行礼时连忙说:“皇帝也不敢当,不必行礼!”这几句话无意间让袁世凯深感尴尬,尤其是在他满怀雄心壮志,试图恢复帝制的时刻。

袁世凯的帝制梦并未持久,因地方压力过大,1916年3月他最终放弃了称帝的计划,仅在位83天。然而,这段短暂的“皇帝”生涯,亦深刻体现了于氏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尴尬角色。由于其不善交际,习惯长期闭门不出,导致袁世凯的外交活动中常常无法依赖妻子,于氏未能成为如西方国家总统夫人的那种象征性人物,导致了所谓的“夫人哑巴外交”。

尽管于氏性格内敛、不擅社交,但袁世凯始终对她保持着表面的礼遇。每当他在家中拜访于氏时,他总是尽量保持着一丝尊重和礼节,但这种交流多停留在寒暄的层面,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这也显示了两人婚姻关系的疏离,袁世凯虽然未曾废除她的正妻地位,但感情却早已冷淡。

1916年6月,袁世凯因病去世。于氏在丈夫的葬礼上终于释放了多年来的积压情绪,痛痛快快地哭泣,大声指责袁世凯生前对她的冷落和对妾室的宠爱。她悲痛交加,甚至在哀悼中提到:“你一辈子对不起我,养了那么多姨太太,死了还把这些事丢给我,叫我怎么活?”这段痛苦的哭诉,既是对丈夫深沉不满的宣泄,也揭示了她多年来心中的不甘。

然而,在这一场悲恸中,于氏的儿子们并未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体贴,反而是袁克定站了出来,开始安抚母亲,协调家中的矛盾。两年后,于氏去世,享年62岁。她的死标志着袁家的彻底分裂,袁家那庞大的家族财产被分割,最后只留下了妻妾与孩子们,他们继续各自的生活,袁家最终也如同倒塌的树木,四散而去。

虽然袁世凯曾风光一时,但他晚年的孤独和家族的衰败,也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