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上,正当马来西亚宣布将正式斡旋泰柬冲突之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迅速和泰国、柬埔寨两国的外长进行了通话,宣布美方将对和谈提供必要的协助。那么,美方会参与这次的马来西亚会谈吗?它在未来到底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从马来西亚的角度来看,它“婉拒”了美方参与这次马来西亚会谈。马方的观点认为,这次的泰柬冲突,仍属于东南亚的内部事务,应该首先由东盟介入来协调解决,而不是域外国家。当然,如果美方愿意在未来发挥一定的作用,马来西亚也乐见其成。那么,美方到底会如何参与这次泰柬斡旋呢?恐怕有三个主要抓手:第1就是经贸谈判,特朗普在昨天的通话当中,已经对柬埔寨和泰国做出了“利诱”与“威胁”。美方暗示——如果你们愿意在我的斡旋之下达成停火,那就能得到更好的关税条件;如果不识趣的话,可能关税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美国所谓“实力之下的和平”。第2是鲁比奥的穿梭外交。可以预想,未来一段时间,鲁比奥有可能会穿梭在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三国之间,试图开展类似于当年基辛格一样的穿梭外交。当然美国的目标绝对不仅仅是泰柬两国,泰柬都是中方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铁杆”,这有助于在中方的周边地区打入一颗“楔子”。第3是美国的军事筹码。由于泰国是美国的重要军事盟友,美方可以向泰国提供更尖端的军事装备,来对柬埔寨构成威慑,迫使其回到谈判桌。当然,柬埔寨的军事力量孱弱,美国也可以用提供军事援助、帮助其军力建设为筹码,利诱柬埔寨做出让步。因此,特朗普以及鲁比奥在斡旋泰柬冲突上的积极性,的确让人感到颇为惊讶。一方面,这是为了特朗普的和平奖来做准备;另一方面,仍然是要把它放在中、美大博弈,尤其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下来思考。这实际上也是美国构筑对华封锁包围网络的一环。 关税大棒成美方核心杠杆 特朗普以36%关税为筹码施压泰柬停火,实质是经济胁迫的延续。美国此前已对泰柬光伏、纺织等关键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冲突爆发后更威胁“停火才能谈贸易”,试图将经贸关系武器化。而泰柬两国对美出口分别占其GDP的12%和18%,经济脆弱性成为美方干预突破口。 军事干预披上“维和外衣” 美国向泰国提供1.2亿美元紧急军援,并解锁F-16战机跨境打击权限,使泰军获得制空权优势。这种“选择性解禁”实为挑动军事失衡——柬军仅有一套中国KS-1C防空系统,无力抵御空袭,迫使柬方在谈判中处于被动。美方更以“协助防务”为名向柬兜售武器,试图削弱中柬军事合作。 地缘楔子瞄准中国影响力 鲁比奥的穿梭外交意在离间中柬关系。中柬合作的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因冲突停滞,美国趁机炒作“中国基建威胁”,并借谷歌地图篡改边界煽动民族主义。其深层目标是通过制造地区裂痕,破坏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实施,为“印太经济框架”渗透铺路。 东盟机制反制外部干预 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明确拒绝美方参与吉隆坡会谈,坚持“东盟方式”主导调解。中国联合印尼、越南等成员国推动冲突根源治理——将殖民遗留边界争议纳入《东盟非军事区协议》框架,并建立稀土资源共同开发机制,以多边合作破解美国分而治之策略。 观点:警惕“维和”伪装下的霸权逻辑 当美国以B-2轰炸机威慑中国、用关税大棒抽打小国时,其所谓“斡旋”实则是霸权工具箱的延伸。真正的和平路径在于强化东盟中心地位:设立泰柬边境非军事观察站核查停火,成立稀土开发跨国委员会消除资源争端,并将谷歌篡改边界行为提交国际法庭审判。唯有剥离外部干预,东南亚才能走出“离岸制衡”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