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结硕果平阳、文成双县竞辉绘就共富图景

平阳-昆宋大道万全与海西段。陈顺利摄

文成县-322国道文成西坑至景宁交界段成果。文成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温州网讯三年磨一剑,山乡换新颜。2023年,温州启动“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明确以入温主干道路、城镇重点道路、乡村联网道路“三路”为重点,以序化、洁化、美化、亮化、文化和功能化“六化”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全市城乡道路路况水平、路域环境和服务品质,推动城乡道路从“通”向“美”、从“美”向“富”跨越。

三年间,全市累计整治道路超200条,总里程突破千公里,不仅擦亮了“浙南明珠”的生态底色,更铺就了城乡共富的康庄大道。其中,平阳与文成两县因地制宜、各展所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道路整治新路径。

平阳县

以“系统重塑”为钥解锁道路全价值裂变

“以前环城北路坑洼泥泞,现在双向四车道平坦敞亮,路通了游客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平阳县水头镇商户王女士笑意盈盈地说道。这样的路段蝶变,正是平阳以系统性思维推进道路整治的缩影。

平阳将“三路六化”作为整治核心框架,构建起“基础打底—品质提升—价值释放”的全链条体系。在序化、洁化、美化筑牢根基的同时,通过亮化点亮夜景、文化植入底蕴、功能化完善服务,让每条道路都成为“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风景线。为确保整治落地,当地采用“四级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乡镇主抓、村社参与,累计投入16.07亿元,分三阶段攻坚131条道路,整治道路里程719.8公里。

更具突破性的是,平阳让道路成为资源整合的“纽带”。“交通+农”激活万亩田园,石塘粮仓与稻虾共养基地借路出圈,带动湖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交通+旅”唤醒古村活力,104国道沿线引入非遗产业26家,盘活203间闲置农房变身网红民宿、农家乐等;“交通+红”串联红色记忆,91公里红色旅游公路连接苏步青故里与南雁荡山,让“浙南红都”品牌响彻全国。如今,平阳积极引入智慧交通理念,农村公路PQI达99.8%,更摘得“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桂冠,实现从“路通”到“业兴”的价值跃迁。

从平阳的“全域共富”到文成的“景路共生”,温州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的收官之作,不仅是柏油与绿化的铺陈,更是对“道路即发展”的生动诠释。当千年古县的烟火与山水侨城的诗意,都乘着通途向远方,便一同描绘出“路美业兴民富”的美丽画卷。

文成县

以“景路共生”为笔勾勒文旅融合新图景

“从文成南到百丈漈不到半小时,春天沿途樱花纷飞,像闯进武侠世界!”游客李先生连连赞叹。这个坐拥伯温故里、百丈漈等5A景区的县域,以“景在路上、路在景中”的巧思,让每段公路都成为旅游的加分项。

文成开展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的破题之笔,是围绕5A级景区打造“黄金旅游环线”。投资13.18亿元建成的322国道西坑至景宁段,打通浙南闽北旅游通道;高速口至景区的半小时交通圈里,大南线用樱花织就春日锦缎、西坑互通连接线以枫香铺就秋景长廊,每条道路都因主题花木而独具辨识度。当地更在景观节点植入刘基文化小品,公路驿站化身文旅服务站,让“伯温故里山水侨城”的名片随路延伸。

道路的蝶变,催化了“流量”到“留量”的质变。百丈漈借短视频出圈,2024年相关话题播放量超300亿次,带动天顶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落地108亿项目;大南线获评“浙江十大最美农村路”,沿线民宿“侨家乐”节假日一房难求;高山蔬菜借路出山、销往全国,浙南数字化育苗中心、天湖农都农旅综合体先后落地。三年间,文成治理边坡、危桥等隐患300余处,农村公路PQI稳定在90%以上,更用“一路一景”的匠心,让公路本身成为“可游览的风景”,实现“路景相融、景业相生”的美好闭环。

平阳、文成双县竞辉绘就共富图景

记者刘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