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5 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 “支奴干” 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

1975 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 “支奴干” 直升机,在当时,这架直升机可是非常领先的,我国专家迅速地展开了研究,对其内部构造,工程设计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那么,最终仿制的结果如何呢? 北京航空博物馆的穹顶下,那架 CH-47 “支奴干” 的旋翼仍保持着悬停的姿态。 阳光斜斜切过机舱门的弹痕 —— 那是越南战争时手榴弹留下的印记,边缘的金属被冲击波顶出细密的褶皱,像老人手背的青筋。 讲解员指着旋翼根部的传动轴说:“这根 15 米长的钢轴,当年难住了全国最好的车工。” 1975 年深秋,当这架直升机被拆解到第三十七天,总工程师王昂在传动齿轮箱前蹲了整整一夜。齿轮啮合的精度达到 0.01 毫米,齿面镀层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 —— 这是当时我国电镀工艺达不到的水平。 “就像精密钟表里混进了个生锈的齿轮。” 他在日记里写,那时我国刚仿制成功直五直升机,其传动系统的误差允许范围是 0.5 毫米,连 “支奴干” 的二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发动机试车台的轰鸣声里,有过短暂的兴奋。T56 涡轴发动机被拆开时,涡轮叶片的气膜冷却孔比绣花针还细,3000 多个小孔在叶片上排列成螺旋状,能将 600℃的高温气流导向外侧。 当时我国最先进的涡轴 - 5 发动机,叶片还是实心锻造,在 300℃时就会出现形变。“我们的工匠能在蛋壳上雕花,却钻不了这么匀的小孔。” 老技工李建国后来回忆,他带领团队用手工钻头试了三个月,报废了 200 多片模拟叶片,最好的成果也只是孔位偏差超过 0.1 毫米。 双旋翼协调系统的研究,像一场与空气的博弈。“支奴干” 前后旋翼的转速差必须控制在 0.5 转 / 分钟内,否则会产生致命的气流干扰。 我国专家在风洞里挂了上千个测压片,发现当旋翼转速达到 220 转 / 分钟时,机身会出现周期性震颤 —— 这是因为我国当时的铝合金材料疲劳强度不足,无法承受持续的交变载荷。 而美国用的 7075 铝合金,能在这种震颤下坚持 3000 小时,我们的材料连 500 小时都撑不住。 越南专家陪同考察时,曾指着座舱里的液压管路笑:“这玩意能在 - 40℃到 60℃里正常工作。” 我国当时的液压油在 - 20℃就会凝固,冬季在东北试飞的直五,常常需要用火烤管路才能启动。 更棘手的是密封技术,“支奴干” 的管路接头用的是聚四氟乙烯密封垫,耐油又耐磨,而我们只能用橡胶垫,飞两小时就会渗油,像只漏风的风箱。 1978 年的技术总结会上,王昂把 “支奴干” 的零件图铺满了整个会议室。图纸上红笔标注的 “不可达” 项有 78 处,其中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占了 65 处。 “不是不想仿,是仿不了。” 他敲着桌子说,那时我国的工业体系还在补 “基础课”—— 精密机床的加工精度差 3 个数量级,特种钢材的屈服强度差一半,连标准件的公差范围都比人家宽 10 倍。 这架 “支奴干” 最终没能飞上中国的天空,但它的零件成了最好的 “教材”。 发动机团队从涡轮叶片的气膜孔里,摸到了航空发动机冷却技术的门;材料专家盯着 7075 铝合金的成分表,开始攻关国产高强度铝合金;传动系统的图纸,后来出现在直八、直九的研制档案里,成了精度校准的参考基准。 现在的直 - 20 直升机座舱里,液压管路的密封垫早已换成国产聚四氟乙烯材料,能在 - 55℃到 80℃间稳定工作。 发动机功率达到 2000 轴马力,接近 “支奴干” 的水平,而传动系统的误差控制在 0.005 毫米,比当年那架 “支奴干” 还高一个精度等级。 总设计师邓景辉说:“我们花了 40 年,才把‘支奴干’教会我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本事。” 航空博物馆里,那架 “支奴干” 的旋翼偶尔会被通风系统吹动,发出轻微的嗡鸣。讲解员总会给参观者看一张对比图:左边是 1975 年专家用算盘计算旋翼转速的照片,右边是现在用计算机模拟气流场的三维图像。 两代航空人隔着时空相望,中间是那架不会飞的 “支奴干”,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当年的差距,一头通向现在的突破。 或许答案早就写在那些红笔标注的图纸上:仿制的失败,从来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