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黑龙江,一11岁女孩瞒着家人和男友发生了亲密关系,没多久,父母察觉女孩怀孕,在家人的质问下,女孩为了保护男友,谎称是隔壁大爷侵犯了他,大爷被判5年,谁料,女孩生下的孩子和大爷的DNA检测无关,可女孩咬定大爷的确侵犯过她,二审的判决亮了! 女孩当时11岁,早早辍学在家帮忙做烧饼维持生计。她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忙于生计,对她的日常关注有限。她与隔壁一个初中辍学的男孩褚飞交往密切,两人以处对象名义多次发生关系。 这种早恋行为在当时农村城镇交界处并非孤例,但女孩年纪太小,缺乏基本常识,导致怀孕七个半月时才被家人发现。大姨带她去医院检查,B超结果显示已晚期妊娠,这让整个家庭陷入震惊。女孩在父母质问时,随口指认了邻居史会清,一个48岁在房产管理处上班的普通职工。 他为人老实本分,一家三口过着平静日子,从未有过不良记录。史会清家离女孩家仅十几米,平时邻里关系融洽,女孩偶尔去他家看电视,这成了她编造说辞的依据。警方迅速介入,基于女孩的笔录,将史会清逮捕。 女孩在笔录中详细描述了所谓侵犯过程,称发生在去年夏天一个下午,并强调只有史会清一人。史会清否认一切,但警方通过多次提审获取了口供。他的妻子沈宝华去送衣服时,发现他手臂脱臼,全身伤痕累累,看守所称是陈旧伤,与提审无关。 同监室人员后来透露,他后背有塑料棍打出的血印,胸口肿胀,绳索勒痕深嵌入肉,需要两人合力拉出。他一度绝望绝食两天,后被劝说等待孩子出生做鉴定才坚持下来。 女孩于2001年4月生下男婴,史会清立即要求DNA检测,黑龙江省公安厅结果显示他与孩子无血缘关系。这时,真相开始浮现:女孩实际与褚飞多次亲密接触,褚飞已逃跑,警方费力抓捕归案。 DNA比对确认褚飞为生父,他于2002年5月被判10年,家人赔偿女孩家24000元。所有人都以为史会清能获释,但女孩在监护人陪同下改口,称史会清在褚飞之前也侵犯过她。这让案情复杂化,北林区法院一审仍判史会清强奸罪成立,刑期5年。 沈宝华不服,上诉到绥化中院,并聘请省城律师。律师审查卷宗发现,此案缺乏人证、物证、确切时间,属于典型三无案件,女孩描述细节多处矛盾。但北林区法院两次重审后仍维持原判,绥化中院两次以事实不清、程序违法为由发回。 整个过程持续五年,史家遭受巨大打击:史会清被单位除名,家庭粥铺无人光顾被迫关门,80岁老母亲闻讯急火攻心去世,刚复员的儿子婚事因父亲罪名泡汤。沈宝华四处奔走,花光积蓄,房屋破败不堪。 2006年9月4日,绥化中院终审宣判史会清无罪,他实际服刑两年七个月,出狱时双臂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表示不恨女孩年纪小,但对女孩父母在DNA结果后仍任由她乱说难以释怀,并计划追究诬告责任及两名办案人员殴打行为,尽管检察院已撤案。 褚飞作为实际责任人,行为属于违法,早恋加性侵幼女性质严重,他的十年刑期体现了法律惩戒。史会清的遭遇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和司法公正的思考,许多类似案件中,受害者陈述被过度依赖,而忽略科学鉴定作用。 女孩父母在事件中未及时教育引导,任由女儿反复改口,这加剧了冤案形成。整个事件从怀孕发现到终审无罪,历时五年多,期间多次审理凸显了司法纠错机制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引发诸多思考,你对女孩的谎言、司法过程或家庭教育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