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张治中因家中困难,便让儿子去傅作义家借钱,傅作义听后立即拿出500银

1949年,张治中因家中困难,便让儿子去傅作义家借钱,傅作义听后立即拿出500银元,后来,周总理得知后,立即写了一封道歉信,并派人送去了6000元。 1949年初,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北平和平解放。张治中,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曾在国共和谈中出力不少。他跟傅作义一样,都是打过日本鬼子的硬汉,也都有些爱国情怀。抗战胜利后,他没跑去台湾,而是留在了大陆,想看看新中国啥样。可这时候,他没了军职,收入也没了着落。家里人口多,开销大,日子越过越紧巴。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让儿子张一纯去找傅作义借点钱应急。这不是啥光彩的事,但也看出他当时真挺难的。 张治中生于1890年,安徽巢县人,早年家里穷,靠自己努力考上保定军校,后来进了黄埔军校当教育长。那时候他跟周恩来就认识了,俩人关系铁得很。他在国民党里混得不错,当过湖南省主席,还管过新疆的事务。抗战时,他主张团结抗日,跟共产党合作过不少回。可到了1949年,他这国民党身份有点尴尬,经济上也没保障,只能靠老朋友帮衬一把。 傅作义跟张治中算得上老战友。傅作义1895年出生,山西人,早年从军,打仗特别有一套。1936年,他在百灵庙把日军揍得够呛,名气大了。抗战时,他带着第七集团军跟日本人死磕,战功不少。1949年,他也看清局势,带着北平投了共产党,算是立了大功。张治中找他借钱时,他正过得还行,手头有点余钱。听说老朋友有难,他没多想就拿出了500银元。这钱在当时不算小数目,够一家子撑一阵子了。傅作义这人讲义气,对朋友没得说,这500银元也算解了张治中的燃眉之急。 俩人关系好,不光因为都是国民党将领,还因为抗战时都真心想救国。张治中留在北平后,傅作义也挺照顾他。这次借钱的事,表面看是私下帮忙,其实也透出那年头人情味儿还挺浓的味道。 周恩来的关怀与尊重 这事儿本来挺低调,可不知咋的传到了周恩来耳朵里。周恩来1898年出生,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就闹革命,1921年加入共产党,后来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跟张治中搭过班子。那时候俩人就聊得来,关系特别好。后来虽然分属国共两党,但这份交情没断过。1949年,周恩来已经是新中国的大管家,忙得脚不沾地,可听说张治中日子不好过,他立马坐不住了。 周恩来让人送去6000元,还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没早点知道张治中的难处,挺过意不去。这6000元可不是小钱,比傅作义给的500银元多多了,够张家缓口气。周恩来为啥这么大方?一是念旧,他跟张治中几十年的交情,不是随便能忘的;二是大局观,张治中留下来没走,对新中国算是个支持,周恩来得让他安心。这钱不光是救急,更是对张治中这种爱国人士的尊重。你说,这得是多深的感情,才能让周恩来这么上心? 1949年那会儿,国共打了几十年,仇恨不小。可张治中、傅作义和周恩来这仨人,却有点不一样。他们仨都在黄埔军校干过事,张治中和周恩来是同事,傅作义跟张治中又是战友。抗战时,他们都想打跑日本人,目标一致,私下关系就没那么僵。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张治中和傅作义都选择了和平,不愿意再打内战。这让共产党挺看重他们,尤其是周恩来,觉得这种人不该被冷落。 张治中借钱这事,表面是生活问题,其实也反映出那时候国民党降将的处境。傅作义出手帮忙,说明老朋友之间还有信任;周恩来送钱送关怀,则是共产党想拉拢这些人的信号。这段情谊,跨越了党派,挺让人感慨的。 有了这6000元,张治中日子好过了些,也更有底气投身新中国建设。他后来当了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帮着处理新疆的事务,还推动了当地的和平解放。这事儿没少出力,避免了不少乱子。他还干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忙着国家大事,一直到1969年去世。这期间,他没少呼吁台湾回来统一,可见他一直没放下爱国的心。 傅作义呢,后来当了水利部长,干得也不错,算是为新中国出了力。周恩来更不用说,一直是国家的大脑,直到1976年去世。这仨人后来的路不一样,但1949年的这段交情,成了他们人生里一段挺暖心的回忆。 张治中1969年病逝时,怎么办后事成了个问题。有人觉得他国民党背景敏感,建议低调处理。可周恩来不干,他觉得张治中为国家做了不少事,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事。他拍板开了追悼会,还亲自去送老朋友最后一程。这事儿不光是对张治中的肯定,也是给所有愿意留下来的爱国人士一个交代。那一刻,周恩来对张治中的情谊,又一次让人动容。

评论列表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2
2025-08-03 01:05
为啥都是罗里吧嗦!一件事说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