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此人脾气特别大却没什么本事,靠着他爹作威作福,曾经暴打

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此人脾气特别大却没什么本事,靠着他爹作威作福,曾经暴打过胡汉民被孙中山气得要枪毙他。 孙科,“民国四公子”之首,听着挺唬人,但真要说他干了啥大事,好像又没几个人说得上来。他这辈子,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国父的光,也受了伟大的累”。 他这个人,脾气是出了名的大,而且是那种不分场合、不管对象的暴脾气。最经典的一件事,就是他跟胡汉民那档子事。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孙科当时是广州市长。为了筹集军饷,孙科搞了个“广州市财政总汇处”,想把全市的财政大权都抓在自己手里。这下可动了别人的蛋糕,尤其是当时广东省长胡汉民的。 胡汉民是什么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他觉得孙科这就是胡来,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孙科觉得这事肯定是胡汉民在老爷子面前挑拨离间,越想越气,竟然直接冲到胡汉民的办公室,对着胡汉民就是一顿暴打。胡汉民当时都懵了,好歹也是个大人物,哪受过这等羞辱。 这事儿捅到孙中山那里,老爷子气得浑身发抖。自己的儿子,革命的后代,竟然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干出这种殴打重臣的混账事。孙中山当场就夺过卫士的驳壳枪,指着孙科的鼻子骂:“你这个逆子!我今天非枪毙了你不可!”要不是旁边的人死命拦着,恐怕历史就得改写了。这件事,把孙科的“公子哥”脾气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暴露得一览无遗。 孙科从小在美国檀香山长大,后来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了硕士。孙中山对他也是寄予厚望,不管走到哪,都给他寄各种书,从中国的线装古籍到西方的英文名著,希望他能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孙科也确实爱读书,他家里的书,比谁家的钱都多,这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可以说,他是个“书生”,而不是个“政治家”。 他满脑子都是从书本里看来的西方民主理论,什么“以党治国”,什么“多党制民主”,听着都挺好,但完全不看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他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了实际的。比如抗战开始后,他觉得应该搞多党制,这在战时环境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就是一部“屡战屡败”的辛酸史。他看不上蒋介石,觉得老蒋是个搞独裁的武夫。1929年,他甚至在广州另立山头,搞了个“广州国民政府”,公开跟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叫板。结果呢?不到一个月,就因为钱的问题搞不下去了,灰溜溜地收场。这事办的,实在有点小孩子过家家的感觉。 后来,他虽然也当上了行政院长,但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他想力挽狂澜,可他既没兵权,也没深厚的政治根基,说话谁听啊?最后只能在1949年3月,辞职走人。 蒋介石退到台湾前,据说还专门找过他,说欢迎他一起去台湾。孙科心里那口气还没顺呢,硬是没同意。他卖了房子,先去了法国,后来又折腾到美国。 这一去,昔日的“公子”可就落魄了。孙中山和孙科都有个特点,就是不蓄私财。这在当时算是美德,但真到了国外,没钱的日子可就难熬了。他在美国没什么固定收入,主要靠儿子的接济过日子,一家人挤在个小平房里,自己种菜吃。跟国内当院长那时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唯一能体现他身份的,可能就是满屋子的书了。据说,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每天也必须去图书馆看书读报,这习惯一辈子没改。 他跟自己第二任太太蓝妮的分开,也挺能说明他这个人的性格。当年他跟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蓝妮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财力,帮了他不少忙。结果竞选的关键时刻,爆出了所谓的“蓝妮事件”,说蓝妮利用关系倒卖进口颜料。这事被报纸捅出来,对孙科的选情造成了致命打击。按理说,作为丈夫,他应该站出来为妻子辩解。可孙科呢?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摘清自己,生怕这事连累到他。这一下,彻底伤了蓝妮的心,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竞选失败了,婚姻也破裂了。 直到1965年,在美国的生活实在清苦,加上年纪也大了,他才最终接受了现实,去了台湾,担任了个“考试院长”的闲职。1973年,孙科在台北病逝,结束了他这复杂又有点窝囊的一生。 回过头来看,孙科这个人,其实挺可悲的。作为孙中山的儿子,他从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所有人都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他自己也有一腔抱负,想把书本里的理想国搬到现实中来。可惜,他空有理论,却缺乏政治手腕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有“公子”的脾气,却没有撑起这份脾气的真本事。 如果他没有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者,一个出色的藏书家。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他被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最终却只能交出一份不怎么及格的成绩单。他的人生,就像他上海那栋漂亮的别墅一样,看起来很美,但走进去才发现,里面装满了说不尽的失意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