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公众共识”与历史学界内争议之间存在认知鸿沟,这样的认知很多。
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公众认知: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来源于中小学教材。
学界争议:未发现任何考古遗址有夏王朝字样,亦未在任何考古遗址发现夏王朝谱系,或者大禹治水字样。二里头遗址也未发现能够证实它是夏朝都城文字。
二里头遗址是东亚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已经被考古确认,它有城市-阶级-国家-青铜器-宫城,只是不能证实是否是夏朝。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主张“有条件的不可知论”,认为在缺乏文字自证前,二里头族属问题应保持开放。
二、对于岳飞、秦桧、宋高宗的历史评价
公众认知:岳飞是“精宗报国”的民族英雄,秦桧是卖国奸臣,与金人勾结,宋高宗害怕父兄还朝,丧失皇位,和金朝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学界争议:吕思勉观点是岳飞是“军阀”,拥兵数万,截留地方财税,具备军阀特征。宋高宗收回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军权,是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重演。秦桧主和是基于财政困境考量。
反对声音认为,宋代“将从中御”制度削弱将领权力,岳飞遇害本质是皇权与武将对抗,非军阀叛乱。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靠兵变夺取天下的,立国后的基本国策就是“以文制武”,严防武将坐大。宋高宗是从金人手中逃脱的,对于生死存亡的恐惧远大于其他皇帝,加上赵宋祖训,他对于武将的防备极深。加上岳飞曾以辞职抗议、干预立储,被宋高宗认为挑战皇权。宋高宗解除的不只是岳飞的军权,还解除了韩世忠和张俊的军权,后二人放弃了军权,而岳飞被解放军权后,仍然通过张宪遥控军队,突破了宋高宗心理底线。
宋高宗已经消除了所有宋徽宗、宋钦宗的信臣,他并非担心父兄回归会动摇自己的皇权,客观上岳飞即使打下汴梁,当时南宋的经济和补给也不支持长期占领,还是得回撤,这是秦桧主和的出发点。
当宋高宗与岳飞矛盾不可调和时,秦桧成为皇权政策的执行人,但他并非独立反派,而是宋高宗意志的放大器而已。
宋高宗杀岳飞的本质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体现。传统评书本身是进行了了600年的文学加工,岳飞爱国抗金的形象深入人心。清末,由于国家受到列强侵略,民族主义兴起,岳飞被当作对抗外敌的民族英雄。但在南宋那个年代,并无民族主义,只是南人和北人的判别。
历史教科书是传统史观的延伸,并非跟进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成果。历史的黑白二元论的要求,也不容许在教科书为秦桧、宋高宗翻案。历史教科书对于金朝记述的空白,也让人无从了解当时的真实历史。事实上金人占据中原后,中原的农业产出、贸易均有增加,人口逐渐恢复,金人也在削藩,与南宋共同形成了150年和平发展时期。
岳飞抗金的传统叙事,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有什么改变,但在历史学界,已经有了新的主流观点,那就是宋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实际上是皇权与将权的矛盾,宋高宗为保皇权,并出于自身实力考量,不再谋求收复中原,从而杀掉了岳飞。
后面还有其他的,今天先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