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找到钱学森,把喜讯告诉了钱老,然而钱老第一句却是:“王永志,还在吗?
钱老为什么这么问,那就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那时咱们国家自己搞中近程导弹,发射前遇上了麻烦。
天太热,燃料加不满,射程肯定够不着目标,现场专家们都急得团团转。
这时候有个叫王永志的年轻人,想出个反着来的法子,说既然加不满,不如少加点燃料,减轻重量换射程。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想法太冒险,可王永志拿着计算稿找到了钱学森。
钱老一看数据,觉得这法子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当场就拍板同意。
结果导弹稳稳命中目标,从那时候起,钱老就特别看重王永志,觉得这年轻人敢用科学挑战常规,还敢担责任。
后来运载火箭技术遇到瓶颈,钱老直接推荐王永志当院长。
王永志也真没让人失望,用成熟火箭捆绑的办法,短短一年半就把近地轨道运力提了好几个档次。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总设计师的位置至关重要,当时王永志都六十了,钱老还是力排众议把他推了上去,因为他知道,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需要的是把安全当铁律,还能一锤定音的人。
王永志也确实把安全看得比啥都重,2001年神舟三号发射前,检查出飞船里一个电源插座有小隐患,好多人觉得不影响大局,发射窗口又宝贵,都想按时发射。
可王永志态度特坚决,说啥也得推迟,必须把隐患彻底解决,还立下规矩,绝不能带任何疑点上天。
所以2003年那天,钱老问王永志还在不在,真不是随口问问。
他是想确认,那个从自己这儿开始,由王永志接过来的,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责任体系还在不在好好运转。
毕竟王永志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他在一线盯着,整个工程的安全就有底。
当工作人员说王永志一直在基地盯着,钱老这才松了口气,低下了头。
周围的人都明白这话里的分量,眼眶都有点湿,这哪是简单的一句问候啊,是两代航天人跨越几十年的责任交接,是心里头那份不用多说的默契。
从那以后,航天员回来后去看看钱学森,成了个传统,不光是表达敬意,更像是在向这个责任体系的源头汇报,告诉钱老任务圆满完成,人也安全回来的。
咱们国家载人航天能一直保持零伤亡,不只是靠技术厉害,更重要的是从钱学森到王永志,再到整个航天队伍,这条责任链清清楚楚、牢牢固固的,这才是最实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