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一天,地点伊拉克,15岁的哈泽尔放学路上看到萨达姆的豪华车队,她当时很激动,鼓起勇气与萨达姆聊了几句后,她没有想到当晚萨达姆就要霸占自己。因为这次偶遇,年轻貌美的她做了萨达姆10年的地下情妇,后来曾感叹:只要萨达姆仍然活着,我就会对他感到畏惧! 1985年的伊拉克,萨达姆就是天,就是神。对于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哈泽尔(本名哈斯娜卡梅尔姆哈纳)来说,更是如此。 那天,哈泽尔刚放学,背着书包走在巴格达的街上,突然,一排黑色的奔驰车队呼啸而过。她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萨达姆的车。当时,哈泽尔的心“怦怦”直跳,全是崇拜和激动。 车队偏偏就在她不远处停下了。萨达姆摇下车窗,目光扫了过来。 就是这一眼,改变了一切。 哈泽尔当时脑子一热,鼓起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跑上前去,用最甜美的声音对车里的“神”说:“总统先生,愿真主保佑您!” 萨达姆笑了,跟她聊了几句,问了问学校、家庭。哈泽尔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是全伊拉克最幸运的女孩。她晕晕乎乎地回了家,把这段奇遇当成最宝贵的秘密,准备跟小姐妹炫耀一辈子。 她做梦也没想到,这根本不是什么幸运的开端,而是一场长达十年噩梦的序幕。 当天晚上,哈泽尔的父亲,一位商人,被一通电话叫走。几个小时后,他脸色惨白地回来,身后跟着萨达姆的保镖。他们带来的话很简单,却像晴天霹雳:“总统‘邀请’哈泽尔小姐去坐坐。” 这个“邀请”,没人敢拒绝。 那一夜,15岁的哈泽尔,在一个豪华却冰冷的房间里,被那个白天还对她微笑的“国家英雄”残暴地占有。她后来说,那一刻,她白天建立起来的所有崇拜和幻想,瞬间崩塌,只剩下刺骨的冰冷和恐惧。 从此,哈泽尔的人生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然后被拖进了另一条诡异的轨道。她成了萨达姆的地下情妇,一做就是10年。 给总统当情妇,那不是吃香的喝辣的,要啥有啥? 物质上,萨达姆对她极其慷慨。豪宅、名车、珠宝、华服,流水一样地送来。她住在巴格达最豪华的社区,过着外人看来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那是什么滋味? 那是一座用金子和钻石打造的监狱。她不能有自己的朋友,不能自由外出,甚至不能随意拉开窗帘。她的电话被监听,行动被监视,整个人就像一只被圈养的金丝雀,唯一的价值就是取悦主人。 她得到的每一分奢华,都标着“恐惧”的价格。 萨达姆是个控制欲极强,且喜怒无常的人。他前一秒可能还温情脉脉地给你戴上钻石项链,后一秒就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暴怒。哈泽尔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藏自己所有的真实情绪。 这种日子,一天两天是刺激,一年两年是煎熬,十年呢?那是足以把一个人的灵魂彻底碾碎的漫长折磨。 所以,后来当有机会向外界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哈泽尔说出了那句让无数人感到心悸的话:“只要萨达姆仍然活着,我就会对他感到畏惧!” 这句话,不是情话,也不是抱怨,是一个被绝对权力压制到窒息的灵魂,发出的最真实的哀鸣。那种恐惧,已经刻进了骨头里,融进了血液里。 时间快进到2003年,美军的坦克开进了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倒台。同年12月,萨达姆在一个地洞里被活捉。2006年,他被送上绞刑架。 对于全世界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对于哈泽尔来说,那个让她畏惧了近20年的男人,终于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她应该彻底解脱了吧? 现在是2025年7月,距离萨达姆被处决已经快19年了。如果今天我们有机会再问哈泽尔同样的问题,她的答案会变吗? 很难。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何况,咬她的不是蛇,是掌控着整个国家生杀大权的“猛虎”。 这种由权力不对等造成的深度心理创伤,是不会因为施暴者的死亡而轻易烟消云散的。萨达姆的肉身虽然死了,但他作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恐惧和控制的符号,可能永远活在哈泽尔的记忆里。 就像现在看到的一些报道,那些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哪怕过去了二三十年,一个相似的场景,一句类似的话,都可能瞬间把他们拉回当年的噩梦。 对于哈泽尔来说,萨达姆的“幽灵”可能藏在任何地方。一辆黑色的奔驰车,一句伊拉克口音的命令,甚至只是一则关于独裁者的新闻,都可能触发她内心深处的警报。 这个故事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咱们把镜头从哈泽尔个人身上拉开,看看今天的伊拉克。 萨达姆死了快二十年了,伊拉克“解脱”了吗?并没有。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底到2025年初的报告分析,伊拉克的经济依然严重依赖石油出口,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政治上,教派冲突、民兵武装、外部势力干预,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这像不像一个放大版的哈泽尔的故事? 哈泽尔后来的去向,众说纷纭,她像一滴水消失在了人海里,这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