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气的牙都要咬碎了!他3年都没做到的事,李在明61天就做到了 根据韩媒最新调查数据,李在明的支持率已飙升至63.3%,而尹锡悦在任期内的最高支持率也未超过50%。这种鲜明对比背后,折射出韩国政治生态的深刻变化和两位领导人截然不同的执政路径。 尹锡悦的政治生涯堪称“高开低走”的典型。2022年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后,他本想通过强硬改革重塑韩国政治格局,却在内外政策上接连碰壁。经济领域,他推行的减税政策被批评为“财阀让利”,未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困境;外交方面,过度依赖美日韩军事同盟,导致中韩关系持续紧张,直接冲击了韩国最大出口市场。 更致命的是,2024年12月的紧急戒严令事件,不仅引发宪政危机,还彻底透支了民众信任。尹锡悦被弹劾罢免后,又因涉嫌滥用职权、销毁证据等罪名多次被捕,成为韩国宪政史上首位被羁押的前总统。这些丑闻让保守派阵营元气大伤,也为李在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李在明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这位出身底层的进步派领袖,精准抓住了韩国社会的三大痛点:经济公平、外交自主和民生改善。上任伊始,他就推出120万亿韩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发放全民消费券、设立未来产业基金、减免小商户债务等措施。 尽管这些政策被批评为“撒钱式救市”,但短期内确实提振了消费信心。数据显示,6月韩国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3.2%,创近一年新高。在产业政策上,李在明将半导体、氢能等战略产业列为优先发展方向,计划到2030年使韩国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5%。这些举措既呼应了民众对科技强国的期待,也为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吃下“定心丸”。 外交策略的调整是李在明赢得民心的关键。与尹锡悦的“价值观外交”不同,他奉行“国家利益优先”的实用主义路线。一方面,他主动修复中韩关系,强调“经济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叫停尹锡悦时期对华强硬政策;另一方面,在美韩关税谈判中顶住压力,拒绝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成功捍卫农业主权。 这种平衡策略赢得了商界和普通民众的双重认可。更具政治智慧的是,李在明重启朝韩对话,恢复金刚山旅游项目,并提名“和解派”官员负责统一事务。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半岛军事紧张,还为韩国争取到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韩国政治生态的结构性变化也为李在明提供了土壤。保守派长期执政导致的腐败问题和阶层固化,让民众对“清算积弊”产生强烈诉求。李在明抓住这一契机,推动司法改革,削弱检察机关权力,并对财阀高管渎职行为发起大规模调查。 尽管这些举措引发商界反弹,但在舆论层面却塑造了“改革者”形象。此外,年轻选民的觉醒不容忽视。61天内,李在明通过社交媒体直播施政会议、发起全民政策讨论,成功吸引了30岁以下群体的支持。民调显示,这一群体对李在明的支持率高达78%,远超其他年龄段。 然而,李在明的执政并非一帆风顺。他推出的“每周4.5天工作制”和“黄色信封法案”,因可能增加企业负担而遭到商界强烈反对。外资威胁撤离、股市波动等风险,考验着他的政策执行力。 更棘手的是,美国对韩国的战略施压并未因政权更迭而减弱。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设立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扩大农产品进口,这与李在明的“自主外交”理念存在根本冲突。如何在美中博弈中维持平衡,将是他未来执政的最大挑战。 从尹锡悦到李在明,韩国政治的钟摆再次从保守转向进步。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较量,更是韩国社会对经济模式、外交路线和国家认同的重新审视。李在明的高支持率既是民众对变革的期待,也是对其施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若不能在经济结构改革、半岛和平进程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股“李在明旋风”可能很快消散。但无论如何,这场权力更迭已经深刻改变了韩国政治版图,也为东北亚地缘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