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现在西方包括美国应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

现在西方包括美国应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定即绝杀"——因为有了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400公里,比普通空战交火距离远了整整10倍! 法国《防务宇航》杂志在最新报道中强调,中国 PL-17 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实战部署,正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空中力量的平衡态势。 该导弹除了 400 公里以上的超远射程,在弹道规划上采用了 “高抛 - 滑翔 - 俯冲” 三段式轨迹,中段飞行高度可达 3 万米,这一高度超出了多数战机的拦截范围,极大提升了突防概率。 其搭载的新型抗干扰数据链,能同时接收来自 8 个不同平台的信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传输稳定性比传统导弹提升了 3 倍。 2025 年 5 月,中国空军在青藏高原某空域开展了极端环境测试,PL-17 在零下 30 摄氏度、海拔 4500 米的条件下,从歼 - 16 战机上发射,成功命中 280 公里外的移动靶机,验证了在高原缺氧、低温环境下的可靠作战性能。 此次测试中,导弹在穿越海拔 6000 米的云层时,制导系统未受强气流和静电干扰,充分展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日本防卫省在 2025 年度《防卫白皮书》中,将 PL-17 列为 “需要重点应对的新型装备”,并透露航空自卫队已将 E-2D 预警机的巡逻频次从每日 2 架次增至 4 架次,试图通过提高预警密度来应对 PL-17 的威胁。 但军事专家分析,E-2D 的对空探测距离约 550 公里,而 PL-17 的射程使其能在 E-2D 发现歼 - 16 之前就发起攻击,这种 “射程压制探测” 的优势难以通过增加巡逻频次弥补。 PL-17 的弹体采用了雷达吸波材料和隐身涂层,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 0.01 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飞鸟的雷达特征,这使得敌方防空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了 60%。 2024 年 9 月的一次对抗演练中,PL-17 在被 3 部不同型号的雷达照射时,仍成功规避了拦截导弹,直至命中目标,隐身性能得到充分验证。 在燃料技术上,PL-17 使用的高能燃料稳定性极强,在 - 50 至 70 摄氏度的环境下都不会出现结晶或气化现象,这使其能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部署使用。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试验数据显示,该燃料的燃烧效率比国际同类产品高出 20%,为导弹的超远射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印度空军近期宣布将从俄罗斯引进 S-400 防空系统的升级版本,重点提升对超远程目标的拦截能力,以应对 PL-17 带来的压力。 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承认,由于 PL-17 的飞行轨迹特殊且具备隐身能力,现有防空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不足 20%。 从作战协同来看,PL-17 可与无侦 - 8 高空高速侦察机配合,形成 “侦察 - 打击” 一体化链路。 无侦 - 8 能在 2 万米高空持续巡航,将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实时传输给歼 - 16 战机,引导 PL-17 实施超视距打击,这种组合使打击响应时间缩短了 40%。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刊文称,PL-17 的出现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其 “空海一体战” 构想,美军太平洋舰队已开始为航母战斗群配备更多的电子战飞机,试图通过强化电子干扰能力来抵消 PL-17 的优势。 但该文也承认,PL-17 的复合制导系统对电子干扰的抵抗力远超预期,美军现有的干扰手段效果有限。 PL-17 的维修保障采用了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内置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导弹各部件的状态,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定位问题部位并给出维修建议,使故障排除时间缩短了 50%。 中国空军某场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装备 PL-17 后,导弹的在架率从 82% 提升至 95%,大幅提升了作战准备效率。 随着 PL-17 的广泛应用,空中作战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被重新定义。 传统空战中 “近距格斗” 的场景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数百公里外的 “静默对抗”,谁能更早发现目标、更快传输信息、更准实施打击,谁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 PL-17 正是这一变革的核心推动者,它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空战模式的深度变革。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