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盟县翁嘎科镇龙坎村橡胶三队,一片紧邻边境线的橡胶林深处,走出了一位中国大学生女篮队员——娜汉。这个身高仅1米69的佤族姑娘,用汗水和毅力打破了“篮球是巨人运动”的刻板印象,从寨子里破旧的篮球场一路打到世界赛场。
她的故事,是热爱与坚持的完美诠释。
娜汉
橡胶林里的篮球梦
娜汉的家乡龙坎村橡胶三队距离中缅边境仅5公里,父母是终日与胶刀为伴的胶农。
清晨5点,连片的橡胶林还笼罩在薄雾中,娜汉的父母已经提着胶刀走进橡胶林。割胶、收胶,这是橡胶队大多数胶农的日常。在一望无际的橡胶林中奔跑长大的娜汉,从小就对篮球充满热情。小时候寨子里唯一的篮球场,尽管篮板斑驳、地面坑洼,却是娜汉梦想开始的地方。
“那时候的篮球场连水泥地都没有,篮板是个木板,球一砸上去都会摇摇晃晃。”娜汉笑着回忆说。小时候没有专业球鞋,光着脚也要打。大山里的孩子不怕苦,清晨5点跟父母一起摸黑割胶是常态,烈日下往返山路运胶汁是必修课。这些城里孩子难以想象的劳作,却成了娜汉最特别的“体能训练”。
如今站在国际赛场上,娜汉在日常的训练中依然保持着“多苦一点”的执念。就像寨子旁那些橡胶树,割得越深,流出的汁液越丰沛“大山里的孩子,早把‘苦’字嚼碎了咽下去。现在训练再累,能比顶着暴雨收胶苦吗?”娜汉说。
比赛结束后回家和朋友一起打球
“自私”的狠劲
初中时,市里的篮球教练发现了这个灵动的佤族女孩。尽管她速度快、球感好,但矮小的身高在篮球场上显得格外“吃亏”。“别人都说我不适合打篮球,但我偏不信。”娜汉说,她是个“自私”的人,因为所有的狠劲都留给了自己。
为了弥补身高劣势,娜汉总是最早到训练场、最晚离开。每天都在努力地练投篮、练力量。队友们叫她“橡胶女孩”——像橡胶一样坚韧,怎么压都能弹回来。
娜汉的“狠劲”让她一路突围:凭借亮眼表现晋升至云南省体工队;2020年考入云南师范大学,实现了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双轨并行发展;2025年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队,出战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篮球决赛,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从边疆县城到省级专业队,再到高等学府,直至如今获得世界冠军,娜汉用拼搏与汗水铺就了逐梦之路。
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篮球决赛中,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队勇夺冠军!(右一娜汉)
“成功就是要坚定自己选择的路,再多的苦也要挺过去。”采访中,娜汉多次提到这句话。她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早训晚练、磨破的手掌和湿透的球衣。
娜汉和父母
胶农父母的大爱托举
在斑驳的屋檐下,娜汉的父母——一对被烈日晒出古铜色皮肤的佤族夫妇,正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女儿获得的奖牌。
“女儿从小就爱打球,我们虽然不懂篮球,但知道这是她的梦想。再怎么苦,也想支持她。”娜汉不善言辞的父亲岩马来告诉记者。
懂事的娜汉也总是报喜不报忧。每次打电话回家,说的都是“今天教练表扬我了”“又投进了关键球”,却从不提起训练时扭伤的脚踝和磨破的手掌。但细心的父母总能从女儿疲惫的声音中听出端倪。
“比赛中,看到她摔倒了又马上爬起来,我也很心疼。”娜汉的母亲娜让抹着眼泪说,“但我知道,这是她自己选的路,我们只能默默支持。”
如今看着娜汉在国际赛场上的身影,父母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寨子里的篮球场翻新了,他们却还是舍不得换掉穿了多年的胶鞋。就像那些被割了又割却依然挺立的橡胶树,这对朴实的胶农夫妇用最坚韧的方式诠释着父母之爱。
暑假娜汉回家帮父母割胶
归来:割胶、打球、追梦
“篮球让我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娜汉说。小时候,她最大的梦想是去一趟县城,而现在,她站在国际赛场上,心里依然装着家乡的那片橡胶林和破旧的篮球场。
这个暑假,娜汉回到了家乡。清晨,她像小时候一样,帮父母割胶、收胶;午后,她带着寨子里的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奔跑。当年的破旧球场如今已铺上水泥,篮板也换了新的,但娜汉依然记得在这里流过的汗和受过的伤。
“我想带父母去北京看看。”娜汉说,那是父母那一代人的梦想,也是她继续奋斗的动力。篮球让娜汉走出大山,但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边疆的孩子相信——山再高,路再远,只要敢拼,梦想就不会被阻挡。
这个橡胶林里的佤族女孩,用篮球砸开了命运的缝隙,而她的身后,是无数个同样渴望走出大山的边疆少年。娜汉的故事,关于热爱,关于坚持,更关于一个普通边疆家庭的梦想接力。她的篮球人生,才刚刚开始。
审核:钟玲
终审:付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