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柬埔寨首相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有奥巴马这个成功的“先例”,特朗普的胜算有多大呢? 该奖项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每年10月公布获奖名单,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颁奖仪式。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有着一套复杂流程。首先是提名环节,每年9月,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会向具备资格的人士发出提名邀请,提名截止日期为次年1 月31 日。有资格参与提名的包括各国议会及政府成员、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 由于符合资格的人数众多,每年的被提名者数量可达200至300人。 以 2025 年为例,诺贝尔和平奖就有351个候选者获得提名,其中包含259名个人和92组织。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作为国家政府首脑,显然具备提名资格,因此特朗普已被正式纳入候选范围。 随后会进入评审阶段,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会对提名者进行审查,通过审查的候选者将进入投票环节。 不过这一过程并不公开透明,委员会在其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操作空间。最终在10月初,委员会成员进行投票,获奖者必须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才能成功当选。 实际上,特朗普并非首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早在2018年,在他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举行首次历史性会晤后,就被挪威议会议员提名。 2019年,特朗普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他推动朝鲜半岛和平而提名自己。 2020年,因“推动”以色列和阿联酋达成合作协议,特朗普次被挪威议会极右翼议员提名。 不过,在此前的这几次提名中,特朗普均未能获奖。 从特朗普的执政政绩来看,他在任期间确实在一些国际事务中采取了行动。 然而,特朗普的对外政策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他在伊朗问题上态度强硬,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实施制裁,导致美伊关系紧张,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曾表示,特朗普对伊朗的袭击无异于为美国挑起新的战争,凭借这样的 “成果”,他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综合来看,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性难以准确预判。 从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机制来看,其门槛相对宽松。国家领导人、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教授、外交政策研究机构负责人、往届诺奖得主及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均具备提名资格,这使得每年都有大量候选人进入视野。但提名与获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最终结果取决于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判。 回顾历史获奖案例,评选标准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与复杂性。部分获奖者确实在推动民族和解、军备控制、和平会议组织等领域取得公认成就,但也不乏争议案例。例如, 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不久,便获颁和平奖,因缺乏实质和平成果而被批评为 “政治化仓促决定”;另有部分获奖者的工作内容与和平奖初衷的契合度也引发持续讨论。 具体到特朗普而言,他的一些政策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争议,而且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过程存在不透明性,委员会的倾向很难把握。历史上也有许多被广泛看好的提名者最终未能获奖,比如多次被提名的圣雄甘地就从未获得该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