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朝堂矛头指向姜维,然而幕后黑手恐怕另有其人。 岁首大会是蜀汉官场重要的年节活动,文武官员正觥筹交错,讨论着开春后的军政事务。 就在酒过三巡、气氛热烈的时候,在座的郭循突然起身,借着敬酒的机会快步冲到费祎面前。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寒光一闪,短刀已经刺入费祎的胸膛。这位不到五十岁的辅政大臣,可能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真心接纳的魏国降将为何要置他于死地。 现场陷入混乱,卫兵们冲上来乱刀砍死郭循(一说被抓后死于狱中)时,费祎已没了气息。 要理解这场刺杀的深层原因,得先看清当时蜀汉的格局。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 "后丞相时代",朝堂上一直存在两股势力的拉锯:以蒋琬、费祎为代表的 "稳健派",和以姜维为代表的 "激进派"。这两派的矛盾,本质上是蜀汉的生存路线之争。 费祎属于典型的 "守成派"。他跟着诸葛亮多年,亲眼见过北伐的艰辛,深知蜀汉国力根本耗不起连年征战。所以在他主政期间,一直坚持 "休养生息" 的国策,每次姜维请求北伐,他都只给几千兵马,还语重心长地劝姜维:"咱们跟丞相比差远了,丞相都没能成功,咱们还是先守住家业吧。" 这种稳健政策让蜀汉维持了十多年的稳定,但也让一心想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憋了一肚子火。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归降蜀汉后被诸葛亮培养成军事骨干,毕生心愿就是继承一手栽培他的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但在费祎掌权的日子里,姜维的北伐计划屡屡受挫。 公元252年,姜维西征西平郡时俘虏了郭循,郭循归降后表现得 "积极向汉",很快被提拔为左将军。 但这里面有个很大的疑点:一个刚投降的魏国将领,凭什么在短短一年内爬到如此高位?这背后会不会有人刻意安排? 费祎死后,朝堂上下第一时间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姜维。这不能怪大家多想,毕竟姜维是费祎政策的最大反对者,而且费祎一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 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首先是时间点,刺杀发生在岁首大会,这正是朝廷官员最集中、安保却相对松懈的时刻。能精准把握这个时机动手,说明策划者对蜀汉官场运作了如指掌。 其次是刺客郭循的提拔速度,左将军是高级军职,没有高层推荐很难上位。姜维作为郭循的 "伯乐",正是他在西征后将其带回成都,很难说没有私心。 更关键的是动机,费祎死后,姜维立刻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兵权,当年就大举北伐,兵力从过去的万人飙升到数万。 但蹊跷的是,所有史料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姜维参与刺杀。这就像一场没有直接证据的悬案,动机和收益都指向姜维,却找不到确凿的作案痕迹。 当大家都盯着姜维时,另一个可能性被忽略了,这场刺杀会不会是魏国策划的 "斩首行动"? 郭循的身份本身就疑点重重。他在魏国只是个中郎将,投降蜀汉后一跃成为左将军。一个降将放着好好的官不当,非要行刺费祎这样的大员,显得不合常理。除非他的投降从一开始就是场骗局,真实身份是魏国派来的杀手。 魏国方面的反应也可以佐证这一猜测,郭循死后,魏帝曹芳下诏追封他为 "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还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赏赐巨万。 这种超乎寻常的嘉奖,完全不像对待一个普通降将,更像是在表彰完成重大任务的间谍。 费祎之死影响重大,这场没有定论的刺杀,最终让所有参与者都成了输家。 对蜀汉而言,失去费祎意味着政治平衡被打破。姜维虽然如愿执掌兵权,却他的北伐连年劳民伤财,不仅没能扩大战果,反而让蜀汉内部矛盾激化。朝廷里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人与魏国暗通款曲。 到后来,连刘禅都对姜维失去信任,导致蜀汉在魏军伐蜀时迅速崩溃。可以说,费祎死后的十年,是蜀汉在错误道路上狂奔的十年。 对姜维个人而言,费祎之死带来的权力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他虽然成了蜀汉军事统帅,却始终没能获得完全的信任。朝堂上的政敌不断攻击他 "好战无功",民间因战乱怨声载道。 公元263 年魏军伐蜀时,姜维在沓中被邓艾牵制,最终无力回天。这位毕生北伐的名将,最终在成都之乱中被杀,连尸身都被魏军泄愤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