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先进驱逐舰被拍到锈迹斑斑每天认识一件兵器 想当初,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刚出现的时候,简直就像从科幻电影里驶出来的一样,满是未来感的设计让它一度成为美国海军的骄傲。可谁也没想到,这号称 “全球最强” 的战舰,如今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处境尴尬得很。
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刚结束,美国觉得在大洋上已经没什么对手能威胁到自己了,于是海军战略开始转向 “由海向陆”,意思就是要从海上对陆地目标发动攻击,支援地面部队。在这种思路下,朱姆沃尔特级的前身 DD-21 项目应运而生。当时美军的想法是,未来的战争多半会在海岸线附近打,这款新战舰得有超强的隐身能力,能悄悄摸到敌方海岸线附近,然后用大口径舰炮猛轰岸上目标,为登陆部队开路。那会儿美国海军信心满满,觉得这样的设计准能适应未来战场的需求,可他们没料到,国际局势的变化会来得这么快。
这战舰从设计开始就一门心思想着用新技术,全电推进、隐身船体、综合电力系统,一下子塞进去十多项当时最顶尖的技术。想法是好的,可技术太超前了,麻烦就跟着来了。就说那两门 155 毫米的先进舰炮系统,原本是这船的核心武器,配套的 “远程对地攻击弹药” 一开始说好了单价 20 万美元,结果研发难度远超预期,最后涨到了 80 到 100 万美元一发,比 “战斧” 巡航导弹还贵不少。更糟的是,这船的建造数量一砍再砍,从最初计划的 32 艘一路降到只剩 3 艘,没法分摊研发成本,最后海军实在扛不住,2016 年干脆停掉了炮弹项目,这下可好,两门花了好几亿的主炮成了摆设,只能在港口里当个样子货。
成本失控的问题更是让美国海军头疼。首舰 “朱姆沃尔特” 号刚开始预算 30 亿美元,到建成的时候已经飙到 75 亿,三艘下来总花费超过 230 亿。要知道,一艘 “尼米兹” 级航母也就 65 亿左右,而性能均衡的 “阿利・伯克” 级驱逐舰一艘才 20 亿。这么一算,朱姆沃尔特级的性价比实在低得可怜,成了海军史上最烧钱的 “试验品” 之一。
更要命的是,它诞生的时候正好赶上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化。中俄海军这些年发展太快,各种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不断涌现,美国海军发现自己在大洋上的优势没那么稳固了,赶紧把战略从 “由海向陆” 转回到 “大洋控制” 和 “分布式海上作战”。这一转,朱姆沃尔特级的设计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它那引以为傲的隐身设计,说是雷达反射面积只有渔船那么大,可 1.5 万吨的排水量摆在那儿,现在中俄的反舰导弹都用上了雷达、红外、卫星复合制导,想完全藏起来根本不可能。火力配置也跟不上趟,原来指望的舰炮废了,就剩下 80 单元的垂发系统,比 “伯克” 级的 90 到 96 单元还少,遇上饱和攻击根本扛不住。更尴尬的是,现在海军需要的是能快速部署、成本又可控的舰艇,朱姆沃尔特级这么贵,又只造了 3 艘,想在 “分布式作战” 里发挥作用都难。2016 年海试的时候,一下子查出 320 个 “严重缺陷”,首舰服役三年都没能形成战斗力,先进技术反倒成了拖累。
为了不让这几艘天价战舰彻底废掉,海军想了个办法,打算把那两门没用的主炮拆了,换上能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搞个 “废炮换导”。改装后每艘能装 12 枚 “常规快速打击” 导弹,射程能到 2800 公里,速度 7 到 8 马赫,想把它变成 “高超音速导弹平台”,跟中俄掰掰手腕。可这方案也不省心,“常规快速打击” 导弹自己就问题不断,研发一再推迟,一发的成本能抵得上十几辆主战坦克,划不划算还不好说。而且,在高超音速武器时代,朱姆沃尔特级的隐身设计还有多少用,谁也说不准。最关键的是,就三艘船,根本形成不了什么战略威慑,更多时候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说到底,朱姆沃尔特级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既是技术太超前没控制好风险,也是战略判断出了错。它生在美国觉得自己能独霸海洋的年代,可等真造出来,世界早变了样,大国竞争又成了主流,它的设计自然就跟不上趟了。就算现在想改造成高超音速导弹平台,估计也难摆脱 “鸡肋” 的名声。这事儿不光是一艘军舰的失败,更像是美国海军在战略转型时迷了路的一个缩影。以后它或许能在某些特定任务里起点作用,但想成为当初设想的 “海上霸主”,恐怕是没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