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将与普京会晤当地时间 8 月 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宣布,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于 8 月 15 日在阿拉斯加州举行会晤。消息一出,全球目光聚焦,大家都在猜测,这场美俄首脑间的会面,能否成为俄乌冲突走向和平的转折点呢?然而,仔细分析当前局势,就会发现,此次会晤要彻底实现俄乌和平,难度极大,未来俄乌冲突大概率还是打打停停的状态。
从冲突双方的立场来看,俄罗斯在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明确表示,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没有改变,包括乌克兰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等。俄罗斯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在乌东等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到手的 “战略果实”。例如,在顿巴斯地区,俄罗斯支持的武装力量控制了大片区域,这里对于俄罗斯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既是俄语区,又有着丰富的资源,俄罗斯怎么可能在会晤后就拱手相让?
而乌克兰方面,虽然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背后有众多西方国家的支持,立场也很强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强调,要恢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绝不接受俄罗斯对其领土的任何吞并。这种情况下,双方在领土等核心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想要通过一次特普会就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几乎是天方夜谭。就算特朗普在中间极力斡旋,也很难让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让步。
从美国自身的战略考量出发,特朗普推动这次会晤,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他一直宣称自己能够解决俄乌冲突,借此提升在国内的支持率。据《政治》网站披露,特朗普团队的一项近期民调发现,选民对 “降低地缘冲突风险” 的看重程度高于 “惩罚俄罗斯” 。对特朗普来说,促成俄乌之间的某种协议,能让他在选民面前展现出 “和平缔造者” 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真的会为了俄乌和平,牺牲自身在东欧的战略利益。美国长期以来都想通过俄乌冲突削弱俄罗斯,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很难想象仅仅一次会晤,美国就会改变这一长期战略。
再看国际社会的态度,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态度不一。一些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坚定地支持乌克兰,对俄罗斯态度强硬;而另一些国家,像匈牙利等,则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制裁俄罗斯有所保留。欧洲作为俄乌冲突的 “邻居”,其态度对俄乌和平进程至关重要。但目前欧洲内部意见都无法统一,在特普会中,欧洲的立场很难被充分协调,这也给全面和平协议的达成增加了难度。
从过往的谈判经历来看,俄乌之间也有过多次谈判尝试,可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此前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三轮和平谈判,双方在解决敌对行动方面毫无进展。直接谈判中,虽然同意交换数名战俘,但在停火等关键问题上,由于俄罗斯的极端要求,谈判陷入僵局。这说明,俄乌冲突积怨已深,问题复杂,不是一次两次高级别会晤就能轻易化解的。
回顾历史上类似的大国间的谈判,例如朝鲜战争时期的板门店谈判,也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打打停停,多次反复,才最终达成停战协议。俄乌冲突如今的局面,远比当年的朝鲜战争更加复杂,涉及多方利益。所以,即便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进行会晤,可能会达成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停火协议,但从长远来看,想要彻底实现俄乌和平,解决冲突背后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民族、安全等问题,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更多次的谈判与博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乌冲突恐怕还是会在战火与谈判的交替中持续下去,和平的曙光,仍被重重迷雾所遮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