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阁批准解除黎真主党武装当地时间 8 月 7 日,黎巴嫩内阁在多方压力之下通过了一项由美国斡旋的与以色列的停火方案,方案内容看似全面,包含了确保黎巴嫩政府对武器的 “专属管控权”、逐步解除包括真主党在内所有武装组织的武装、以军撤出黎巴嫩领土以及经济重建等方面 。但这一方案的推行,尤其是解除真主党武装这一核心条款,极有可能给黎巴嫩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甚至将国家拖入更深的深渊。
回顾以色列的历史,其在国际事务中多次展现出背信弃义的一面。在 1993 - 1995 年的《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承诺承认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分阶段撤军并最终谈判解决争端。然而,协议签署后,以色列不但没有履行承诺,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建犹太定居点。据统计,协议签订时西岸定居点人口约 11 万,到 2000 年已飙升至近 20 万。加沙地带和西岸被切割、封锁,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被系统性剥夺,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的定居点活动违反《日内瓦第四公约》,但以色列却置若罔闻,将和平进程沦为领土吞并的遮羞布。2005 年,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高调宣布结束对加沙地带的占领,撤离所有定居点和驻军。可撤离后,以色列立刻对加沙实施海陆空全面封锁,控制人员出入、物资流通,将 200 万巴勒斯坦人囚禁在 “露天监狱”,严重违反国际法关于占领军撤离后义务的规定。此外,在与黎巴嫩、加沙等地达成的多次停火协议中,以色列也常常以 “预防性自卫”“情报显示对方即将攻击” 等自我定义的理由,率先发动军事打击,公然撕毁停火协议,联合国和人权组织的调查报告均记录了大量此类以方率先破坏停火的实例。
此次停火方案中,要求解除真主党武装这一举措,无疑是将黎巴嫩推向危险的边缘。真主党在黎巴嫩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复杂的存在意义。它不仅是黎巴嫩境内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更是在政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什叶派社区中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承担着诸多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着 “平行政府” 的作用。在国家安全方面,由于黎巴嫩国家安全体系长期面临装备落后和派系分裂等问题,真主党实际上承担了保卫南部边疆的 “国防功能”。若贸然解除真主党武装,而黎巴嫩国防军又无法及时替代其职能,必然会导致边境安全出现真空,那些被以色列占据的土地更将难以收复。从国内政治格局来看,黎巴嫩实行教派分权、彼此制衡的政治安排,真主党凭借其在什叶派社区的主导地位,在教派权力均衡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旦解除其武装,可能引发教派之间严重的权力失衡,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紧张局势。
以色列一直以来都坚持必须解除真主党武装,此次停火方案的推动,背后少不了以色列的身影。但结合以色列过往的行为,即便真主党解除武装,以色列是否会真正履行撤军等承诺,实在令人怀疑。在真主党拥有武装能力的情况下,以色列都无意按照以往的停火协议来履行相关义务,而且当前以色列在该地区拥有绝对军事优势,对黎巴嫩全境的军事活动也有着非常严密的监控。一旦真主党失去武装,以色列极有可能以各种借口,再度发起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那时黎巴嫩将毫无还手之力。
黎巴嫩此刻的妥协,就像饮鸩止渴。历史早已证明,在中东的权力棋局中,放弃自我保护能力去相信强者的承诺,从来都是灾难的开端。从巴勒斯坦到叙利亚,那些试图通过妥协换取安宁的尝试,最终都变成了更残酷的掠夺。黎巴嫩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份用核心利益换来的虚假和平,而是建立在自身力量基础上的战略自主 —— 只有当自身具备不可忽视的威慑力,和平才会真正具备可持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