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投降吧,您就听我一次!”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专门来到了沈阳劝父亲投诚,谁知,周福成勃然大怒,可最后结果怎样呢? 1948年10月,那时候的沈阳,说白了,就是个死局。东北野战军已经拿下了锦州,廖耀湘的精锐兵团在外头被包了饺子,整个沈阳城,就像个被拔了塞子的浴缸,水漏光是迟早的事。城里头,人心惶惶,当兵的没了斗志,老百姓连树皮都开始啃了。 守城的周福成,外号“周老虎”,是个硬骨头。从东北陆军讲武堂出来,一路从排长干到中将,最恨的就是“九一八”丢了东北老家。1945年抗战胜利,他带着兵第一个打回沈阳,风光无限,觉得这辈子值了。所以,当蒋介石的电报一封封飞来,让他“坚守待援,与沈阳共存亡”时,他心里那股军人的“忠诚”劲儿就上来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最疼的女儿周长秀,一个在北平念书的大学生,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他的司令部。 “爸,投降吧,您就听我一次!”周长秀开门见山,没有半句废话。 周福成当时就炸了。他看着眼前的女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布袄,风尘仆仆,心里又疼又气。疼的是女儿冒着生命危险跑来,气的是她居然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你被共军洗脑了?我是党国军人,死也要死在阵地上!” 周福成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屋子里的茶杯被他摔得粉碎。 他想不通,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怎么就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但周长秀没被吓住。她来之前,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她其实还有个秘密身份——中共地下党员。她看到的,是父亲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的另一面。 “爸,您守的是什么?”她含着泪反问,“您守着一个连士兵军饷都发不出的政府吗?您看看城里,您的兵在抢老百姓的粮食,这叫保家卫国?”她把自己在城外解放区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解放军是怎么优待俘虏的,老百姓是怎么真心拥护共产党的。 这些话,像一把把尖刀,扎在周福成的心上。他不是不知道城里的情况,他的五十三军,很多都是东北本地兵,谁不想活?谁家里没爹娘老婆孩子?可“军令如山”四个字,像一座大山压着他。他的挣扎,是那个时代无数旧军人的缩影:一边是几十年形成的“忠君报国”的旧观念,一边是血淋淋的现实和人心的向背。 父女俩的这次见面,不欢而散。周福成甚至把女儿软禁了起来。 但周长秀没有放弃。她知道,直接劝不动顽固的父亲,那就得走“曲线救国”的路子。她找到了父亲最信任的部下,也是五十三军的核心人物,比如副军长赵镇藩、参谋长张正衍等人。 她对他们说:“各位叔伯,我爸的脾气你们知道,但他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城外的形势,你们比我清楚。再打下去,整个五十三军,十几万沈阳百姓,都要给我们周家陪葬吗?这不是忠诚,这是愚蠢!” 这话,说到了这些军官的心坎里。其实,他们早就动摇了。援军没影,粮食告急,士兵哗变在即,谁心里没杆秤?他们缺的,只是一个下定决心的契机,或者说,一个能替他们向周福成开口的人。周长秀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周福成的指挥部里,上演了一幕幕“逼宫”大戏。今天这个师长来报告说士兵不想打了,明天那个参谋长来分析守城必败的N个理由。大家的话,都跟周长秀说的大同小异。 人心,才是最坚固的堡垒,也最容易被攻破。 当周福成发现,连自己最信任的左膀右臂都动摇了,他那颗坚守的心,才真正开始松动。 10月30日晚,东北野战军发起了总攻。炮声震天动地,司令部的电话线都快被打爆了,全是前线部队请求投降的电话。周福成枯坐了一夜,天亮时,他拿起电话,接通了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部,声音沙哑地说出了那句他一生中最艰难的话:“我……我们放下武器。” 沈阳,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最终和平解放,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个结局,对周福成个人来说,不算完美。他作为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直到1959年才获得特赦。但他保全了麾下数万将士的性命,也保全了满城百姓,从这个角度看,他做出了那个当下最正确的选择。他的女儿周长秀,用她的勇敢和智慧,不仅救了父亲,更救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