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9年,雷应川身中五弹,七处负伤,却仍跪地战斗!不久战友们发现他不见了,而在

1979年,雷应川身中五弹,七处负伤,却仍跪地战斗!不久战友们发现他不见了,而在他失踪的位置,有一条长达15米的血路!

1979年,在硝烟弥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

一位年仅22岁的解放军班长雷应川,用生命书写了壮丽的英雄篇章。

他来自湖南瑶族山区,1972年参军入伍,最初在警备区工作,后来调到炊事班。

在炊事班,雷应川总是乐呵呵地为战友们准备饭菜,热情开朗的性格深受大家喜爱。

工作之余,他最爱向部队里的老干部请教革命历史和军事知识,对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充满向往。

雷应川深知过硬的军事技能是军人的立身之本。

他训练极其刻苦,各项科目都力争上游。

射击训练时,他反复练习瞄准,即使手臂酸痛也咬牙坚持,直到动作定型;体能训练中,五公里武装越野他跑在最前面,成为连队的标兵。

凭借这股韧劲和出色的表现,他很快被提拔为班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雷应川热血沸腾,主动请缨上前线,递交了请战书,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战斗打响后,雷应川所在的连队担负了攻占一处关键高地的艰巨任务。

连队副连长钟国强将尖刀班的重任交给了雷应川。

战前,雷应川仔细研究地图,制定了周密的突击计划。

夜幕降临,他带领尖刀班战士,借着夜色掩护,向高地秘密渗透。

地形复杂,他们时而弯腰疾行,时而匍匐前进。

途中,他们遭遇了敌军巡逻队,雷应川沉着指挥战士们隐蔽,成功避开了敌人。

然而,就在接近目标时,一发照明弹突然升空,瞬间照亮了战场。

突击小组暴露了!

敌军密集的火力立刻向他们倾泻而来。

原定计划被打乱,战斗瞬间爆发。

雷应川临危不乱,果断指挥战士们分散寻找掩体,组织反击。

他身先士卒,端着步枪精准射击,压制敌军火力点,掩护战友冲锋。

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鲜血直流。

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

紧接着,第二颗子弹又打中了他的右腿。

他靠在岩石后,强忍剧痛,坚持用火力支援战友。

第三颗子弹击中他时,战友们已经在他的掩护下突破了敌军防线。

他身负重伤,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有战士想留下来救助他,雷应川坚决拒绝,命令他们继续执行任务,不要管自己。

他深知任务的重要性。

很快,第四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肩膀,第五颗子弹再次命中了他。

此时,雷应川已身中五弹,生命垂危,几乎失去了知觉,仅凭顽强的意志力支撑着没有倒下。

就在意识模糊之际,他的手无意中触摸到膝下有一条电话线。

这微小的发现瞬间点燃了他最后的希望。

他强忍剧痛,用颤抖的手摸索着线路走向,确认这是一条越军的通讯线路。

他明白,这条线路很可能连接着敌军的指挥神经。

他用尽最后力气,用随身携带的剪线钳剪断了电话线。

接着,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顺着电话线爬过去,找到它的终点!

每挪动一寸身体,都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剧痛。

他身上的五处枪伤不断流血,在身后拖出一道长长的、触目惊心的血痕。

他咬紧牙关,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艰难地匍匐前进。

十五米的距离,对于常人不过几步之遥,但对于身负重伤、濒临死亡的雷应川来说,却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生死之路。

他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目标只有一个:找到电话线的尽头。

终于,在爬行了约十五米后,他看到了电话线连接的终点,一处隐蔽的竹屋。

竹屋透出灯光,传出通话声,屋外还有敌军士兵巡逻。

雷应川立刻判断出,这里正是敌军的一处重要通讯指挥所!

他心中燃起最后的火焰。

他悄悄摸出身上仅剩的一枚手榴弹,屏住呼吸,等待时机。

当巡逻士兵转身的瞬间,他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奋力将手榴弹投进了竹屋的窗户。

“轰隆!”

一声巨响,手榴弹在竹屋内爆炸,火光冲天,敌军的指挥所瞬间被摧毁。

巨大的冲击波将雷应川掀翻在地。

后来战友们在废墟中发现,被炸毁的指挥所内不仅有通讯设备,还有一名敌军高级指挥官。

雷应川这舍命一击,成功切断了敌军的指挥系统,为我军夺取高地、赢得战斗胜利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当战友们找到雷应川时,他仍保持着投弹的姿势,脸上带着平静而满足的笑容。

这位来自瑶族山区的年轻战士,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

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他的英勇事迹被永远铭记在军史中,成为激励一代代军人的不朽丰碑。

雷应川的名字和他爬行十五米的壮举,是革命军人血性与担当的最高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