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洞房花烛夜,钱谦益低声问道:“你爱我什么?”没想到柳如是却柔声回答:“白个头发乌个面”。1632年她移居松江,改名叫影怜,常穿男装混在文人圈子里。她在陈继儒七十五岁生日宴上唱周代诗歌,赢得大家注意。那时候她遇到宋征舆,两人年纪差不多,常交换诗稿。可宋家父母嫌她出身低贱,派人威胁她甚至打她。宋征舆没胆子跟家里闹翻,让她先躲躲。她彻底失望,跟他断了联系。 你看柳如是这一路走来,嫁得挺风光,可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呢?洞房花烛夜那句“白个头发乌个面”,说得俏皮又机灵,老钱听着估计心里乐开花啦。但真相是什么?她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找了一个快六十的老头子当丈夫,光年龄就差三十六岁,听起来像祖孙俩过家家呢。你想啊,那会儿是明朝末年了,社会乱得很,女人没地位,柳如是出身烟花巷,能嫁个大官就算烧高香了。可那句情话,真是出于爱吗?我觉着未必啊——她大概早看透了人生,找个靠山保平安罢了。老钱有名有势,能给她庇护,她顺着话说句漂亮词儿,哄人开心呗。这事儿反映的是时代悲剧:女人被逼着靠男人活,哪怕是违心交易也得认命。 回看她年轻时的劲儿,松江那段日子多精彩啊!改名影怜,男装一穿,混在文人堆里当哥们儿,喝酒吟诗谈风月,自在得像个野小子。在陈继儒生日宴上唱歌献艺,不是瞎闹腾,是故意打破规矩嘛。可她碰上的宋征舆呢?两人年纪相仿,写诗互赠,原本像能开花结果的缘分。结果呢?就因出身低贱,宋家派人威胁打骂,宋征舆那个软骨头,连反抗都不敢,只撂下一句“你先躲躲”,自己躲进龟壳里。柳如是一气之下断得干干净净,这份决绝暴露了什么?她骨子里硬气,宁可孤身一人也不委曲求全。明末社会多虚伪啊,嘴上讲仁义道德,实际对女性无情打压,连所谓的风流才子都靠不住。 柳如是的独立精神挺让我佩服的,可惜呀,她那些反抗在那个男权牢笼里太小打小闹了。嫁老钱后,生活看似安稳了,实则处处受限。你以为她在钱府过得光鲜亮丽吗?才不是呢,老钱官大脾气也大,柳如是得时刻陪笑伺候着。想想她唱过的周代诗歌,歌词清高自由,可现实呢?整天围着个老头转,才华全憋在闺房里。这不正戳中社会的虚伪?男性文人追捧她才女身份,真正平等时又躲得远远的。像宋征舆,他要是有点骨气跟家里抗衡,两人或许结成知己,他却当了逃兵。难怪柳如是后来常做反清活动,无非是憋着口闷气要掀翻这不公的天地。 柳如是的故事戳破了“爱情自由”的泡沫。她答那句情话像浪漫童话,可根源是时代枷锁——女人没得选,只能傍大款求生存。宋征舆事件更荒唐:父母嫌出身低就下狠手,儿子却无动于衷,整个社会把女性当商品摆弄。这种压迫机制该被彻底否掉。明末文化再兴盛又如何?连才女都要靠伪装和妥协苟活,算什么文明呢?换作今天,柳如是恐怕早当个网红作家,自主选择人生路了。那会儿可好,穿男装想换身份自由,结果还是逃不出男女不平等的五指山。 回过头看柳如是晚年也挺惨的。老钱后来投降清朝,她力挺反清立场,搞得夫妻反目孤独终老。讽刺不讽刺?她一生挣扎在自由与传统间,活像个斗士又被迫当花瓶。这教训太深刻:历史里对女性的亏欠,不该被时间冲刷掉。我们解读人物时,别光顾着美化她的机智,得看清无奈里的血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
【1评论】【4点赞】